⚠️ 踏入2023年社會雖然回復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前一樣,不過已經人面全非,而網站一如網站通知所預告將不會再作恆常更新,惟這不等於完全終結,各位有時間的話不妨看看舊文,我已經將全部文章重新編輯,最後仍然要感謝各位多年支持。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奧國的一年一會|《奧地利教堂》系列
編寫日期|2025/2/9

曾提及奧地利郵政近代已側重發行特別材質和加密貨幣郵票吸引全球不同集郵和投資者,傳統郵票顯得暗然失色。事實上沉悶的傳統郵票大部分都以系列發行,除開「歐羅巴」之外有長壽的聖誕節、郵票日與體育運動,還有近年的奧國菌類和現代建築,今篇是自2013年重新設計的《奧地利教堂》系列,不過我是由2019年才開始收集。
阿德蒙特修道院
(Stift Admont)
這枚慶祝施泰爾馬克州阿德蒙特修道院建院950週年郵票也是由Kirsten Lubach設計,
修道院博物館收藏品之一《基督教的天使》。
卻是用了照片作郵票圖案。修道院在1074年9月29日祝聖並於十七世紀成立中學部門,整個修道院建築群以巴洛克風格為主,其圖書館更是以收藏20萬項藏品,包括400份手稿和1000本早期書籍為全世界最大型修道院圖書館。今次找到兩幅明信片都拍攝到天花板上的繪畫,留意填色版的一枚填色效果完全和郵票上真實照片不符。
《野生動物與狩獵》系列最後一枚已經在2019年發行,上面這枚是在2017年發行的是雕刻版與平版套印,但整個系列並非每年都以同一方式印製,2019年一枚便是純粹以平版印刷。
雖然對奧地利這些特別材質與加密貨幣郵票並不抗拒,但對我而言也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不意外難以在網誌中看到。但傳統郵票題材多樣,從雀鳥到歷史建築每年都會發行,那久不久見到她們的身影也十分正常了。奧地利一直都有《奧地利教堂》(Kirchen in Österreich)系列,但每次設計的風格都不盡相同,從2013年的林茲聖馬丁教堂(Martinskirche, Linz)開始都是由Kirsten Lubach以水彩畫風格繪圖,
雖然一直都有發行奥地利國內教堂郵票,但似乎係因為他們想加強系列性而像之前的菌類、奧地利的神聖藝術和野生動物與狩獵那樣統一化,系列第一枚是林茲的聖馬丁教堂。
但邊框上的文字字體曾經作適切改變,在回看早年的郵票後都會發現這是一件好事。

都算是題外話,Kirsten Lubach除了是奧國的傳統版畫創作者,多年來她替奧國繪晝了不少郵票,除了教堂建築外還有較早期的《野生動物與狩獵》(Wildtiere und Jagd)系列也是出自她的手筆,不過可惜是雖然她專長於版畫藝術就僅有《野生動物與狩獵》系列以版畫風格的雕刻版印刷方式為郵局設計郵票,甚至乎近年才接力《奧地利的神聖藝術》(Sakrale Kunst in Österreich)系列是繼承之前的郵票以照片形式出現。

講回《奧地利教堂》系列,每年選取的教堂都或者是教堂的週年紀念或者有重大意義的一年,又或者純粹沒有意思而選上。選中的教堂除了基督教之外還有出現過是屬於東正教的,我從2019年開始製作這系列的原圖片除中間2020和21年未有製作外,全部都找到明信片製作,當然如同近期的原圖片一樣係優先尋找戰前明信片。
林茲新主教座堂
(Mariä-Empfängnis-Dom, Linz) 2024
上奧地利州首府林茲(Linz)雖然有自古羅馬時代以來的歷史,其主教座堂(Alter Dom)卻建於1669年,這座小教堂經過兩世紀後似乎不敷應用便於1855年決定另建新主教座堂,以新哥德式設計的新教堂終於在1862年奠基並在1924年祝聖,直至現今為止國內最大型教堂,然而由於建築時仍是奧匈帝國時代,當年規定國內建築物不可以高過維也納聖斯德望主教座堂(Stephansdom)
1985年慶祝林茲教區成立200週年的紀念郵票。
高136,4公尺的南塔,縱然設計時有計劃建一座更高的尖塔最終僅被批准135公尺高。教堂特色之處係花窗玻璃除必然的宗教題材外,也繪畫了林茲的歷史與教堂建築時場景。
維也納俄羅斯正教會聖尼古拉斯會堂
(Russisch-Orthodoxe Kathedrale zum heiligen Nikolaus, Wien) 2019
「奧地利的神聖藝術」系列2013年的一枚是教堂收藏和敬拜的邁拉的尼古拉斯繪像。
這原圖片我在2020年介紹正教會教堂時介紹過,但是僅聊聊數句便完。這座落在維也納(Wien)帶俄國復興風格的正教會會堂,自十九世紀由義大利奧地利建築師Luigi Giacomelli以俄羅斯傳統五圓頂的神聖建築形式設計,教堂在1899年祝聖,共耗資40萬盧布,全部捐款都是由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籌集。從建築伊始俄羅斯帝國時代的1893年,經歷蘇聯直到1999年的俄羅斯聯邦都是作為大使館專用的教堂,而俄羅斯大使館一直在這座正教會會堂旁邊從沒遷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會堂關閉,僅戰時期間受到中立的西班牙保護,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被作為維也納帝國音樂學院的教室,在戰後才再重新向東正教教徒開放。
瑪麗亞施泰因朝聖教堂
(Wallfahrtskirche Mariastein, Tirol) 2023
蒂羅爾州貼近德國邊垂山區有一小村莊稱作瑪麗亞施泰因(Mariastein)有一城堡並附着一所朝聖教堂,這座一直以來僅稱瑪麗亞施泰因城堡(Burg von Mariastein)的建築
這次的首日特別戳是收藏在城堡內的《聖母瑪利亞與孩子》木雕,她曾出現在1977年的聖誕節郵票。
從十四世紀已經屹立在當地附近一塊巨大的岩石之上,其42公尺高的瞭望塔能俯視岩石下的村莊,今天城堡已經成為一所博物館,以及展示馬克西米利安三世捐贈的蒂羅爾大公的帽子和權杖;城堡內的哥德式朝聖教堂裡面則供奉了一座約1470年的《聖母瑪利亞與孩子》(Die thronende Madonna mit dem Kind)木雕,以及在十八世紀才設置的祭壇。
瑪利亞施特拉森格朝聖教堂
(Wallfahrtskirche Maria Straßengel) 2022
施蒂爾馬克州中部村莊尤登多夫-施特拉森格(Judendorf-Straßengel)山上的一座朝聖教堂,因其在半山之上所以從遠處便可清晰可見,這個朝聖地源於十二世紀,而教堂已知的最早期紀錄出現在1208年,按萊恩修道院(Stift Rein)的說法則始於1158年。現今的高階哥德式建築係大概在1346至55年建成,此後因為1788年一次褻瀆而面臨拆除危機,幸當地居民極力要求保留而幸免於難。瑪利亞施特拉森格朝聖教堂係奧地利最重要高階哥德式建築物,設計元素源自首都維也納聖斯德望主教座堂,其特色是48公尺高的八角珍教堂塔,而花窗玻璃也可追溯至十四世紀。朝聖教堂以兩件聖物而聞名,其一是自1425年收藏的《戴耳罩的瑪麗亞》(Maria im Ährenkleid),惟於1978年被盜後僅留下覆製品;另一件是1255年發現的十字架。

2025年3月15日 星期六

#鄉鎮之光【第三季】4巴爾幹仙境|斯洛文尼亞布萊德
編寫日期|2025/3/8

斯洛文尼亞靠近阿爾卑斯山南面山脈有座聞名多個世紀市鎮布萊德(Bled),這座小城鎮幸運地因香港旅行社近年開發的巴爾幹半島旅行團到訪城中被旅行社或者台灣人稱作「碧湖」的布萊德湖才進入香港普通遊客眼簾,不過南歐深度遊的遊客卻很早在行程中必定到此一遊,那麼這裡有什麼特色而令世界各地遊客慕名而來?
布萊德以至整個南東南阿爾卑斯山區早在古羅馬時期已有人居住,但直到中世紀時期才變得熱鬧,1004年布雷薩諾內采邑主教區(Principato Vescovile di Bressanone)從德國國王得到義大利北部包括布萊德地區的管理權,並在數年後的1011年得到布萊德在內多個城堡和莊園,使主教區可以管理整個地區近八個世紀。在近現代,隨著布雷薩諾內采邑主教區在1803年的管治完結,布萊德落入奧地利帝國手中,甚至乎不久之後拿破崙東征時被法國侵佔而在1809年短暫撥入伊利里亞行省(Provinces illyriennes),然後也隨奧匈帝國成立併入奧匈帝國。
縱使布萊德是旅遊勝地但斯洛文尼亞郵政並不經常印行這裡的郵票,除了從布雷薩諾內采邑主教區1004年得到這片土地起計,在2004年慶祝建城1000週年外,2017年終於再次見到她的身影,是為旅遊為題目的自動黏貼常用票,2018年這票再度添印惟齒孔並不相同。斯洛文尼亞對常用郵票發行並沒有首日圖案郵戳,銷原地布萊德郵政日戳便十分合適了,這幅明信片是南斯拉夫時期印行,明信片上有當時統一使用的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拉丁字母國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阿爾卑斯山整個東南地區瓜分至奧地利與南斯拉夫,今天布萊德是斯洛文尼亞西北國際間著名的旅遊城市。

講了一整段布萊德的歷史,其實這個旅遊城鎮始於她在十九世紀建成現代城鎮開始,布萊德湖(Blejsko jezero)
1951年8月16日第1屆世界跳傘錦標賽在布萊德舉行,為此郵電部印行了兩枚郵票,第二枚是藍色的布萊德風光加蓋票,不過這票原票是同年5月14日發行的咖啡色航空郵票,故藍色是特別為這次活動添印後再加蓋。

1959年南斯拉夫發行了一套9枚的南斯拉夫風光郵票,選輯國內不同特色景點,現今這些地方隨南斯拉夫解體而各散東西,其中一枚是現斯洛文尼亞布萊德,這片是1965年製作的原圖片。

周邊的村落與及農戶慢慢變成有錢階層的別墅,甚至後來因其湖邊的美景吸到到投資者在此興建飯店和旅館。當然,單純的一個湖是不會太過吸引的,在1011年布雷薩諾內采邑主教區得到的其中一個城堡就是座落在湖邊懸崖之上,這個現今稱作布萊德城堡(Blejski grad)的中世紀時期建築在歸入主教區財產前實際已經存在,但除鐘樓係以羅馬式風格建築外其餘部分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相信是隨後加建防禦工事而改建的。布雷薩諾內采邑主教區得到城堡後歷代主教以此為住所八世紀,直至1804年奧地利帝國建立將主教區世俗化而被逐,輾轉至今成為歷史博物館,也是斯洛文尼亞最悠久歷史與最多遊客參觀的城堡之一。

布萊德的重要景點仍然是布萊德湖,這個僅1,45平方公尺的小湖在台灣旅客與香港旅行社間稱作「碧湖」的冰蝕湖,係以古老的冰河慢慢演變而成,現今布萊德也沒有冰河可以觀賞,相反地因其地理位置而四季分明。根據出土文物在史前青銅時代布萊德湖已是崇拜中心,甚至發掘到墳墓的存在;至中世紀湖邊的懸崖建有上段提及的城堡,十七世紀末時湖中稱作布萊德島(Blejski otok)的小島興建了聖母蒙召升天堂(Cerkev Marijinega vnebovzetja),52公尺高的塔樓算是布萊德最高的建築物。聖母蒙召升天堂也是熱門的婚禮舉行勝地,因其重點是主教堂前至上岸處有一條自1655年已有記載共99級的巴洛克風格石梯,要從湖邊到小島或是湖中的交通工具僅有一種稱作「pletna」的人工小艇,這種小艇的歷史可追溯自1590年。

現代的布萊德除了國際著名渡假區,布萊德湖因共最長距離有2.120公尺也非常適合舉辦賽艇比賽,這裡在1966、79、89和2011年共舉辦了4次的世界賽艇錦標賽(World Rowing Championships),
雖然首日圖案戳是圖畫展出原地盧比安納,但我決定使用戰前印行的明信片故銷布萊德郵政局日戳更加合適,我為此製作了3片,似乎僅有這片字釘最清晰,幸而他們蓋上了首日發行日期。
原定2020年會再度回歸布萊德舉行,可惜是因武漢肺炎疫情而連同翌年在中國上海舉行的一屆一併取消。

十九世紀時期也吸引了奧地利帝國的畫家馬克.佩恩亨特(Markus Pernhart)在布萊德生活,他生於現今奧地利貼近斯洛文尼亞的克恩頓州,在當時而言整片地區都屬於奧地利帝國,
食才是重點|可以肯定全篇文章所講的事一定不及布萊德著名的甜點布萊德蛋糕(Brejska kremšnita)吸引,這是一種原自奧匈帝國時代以酥皮、雲呢拿忌廉與及吉士奶油製作而成的三層蛋糕。
故斯洛文尼亞去年的「傑出人物」(Znamenite osebnosti)郵票系列中亮相以紀念他誕生200週年,斯洛文尼亞郵政在新郵介紹的小冊子雖說明他是奧地利帝國的人卻稱他是第一位斯洛文尼亞風景畫畫家。郵票中的布萊德是他在1854年所繪,或者不少人覺得為何繪畫晴朗的布萊德卻像天陰的景色,不過整體陰暗色調而寫實卻是他的繪畫風格,惟這個經典的取圖角度在現今卻變成社交媒體氾濫的「打卡」熱點,這幅圖畫現在收藏在首都盧比安納的斯洛文尼亞國家美術館(Narodna galerija, Ljubljana)。
這兩幅原圖片郵戳便稍為模糊,應該是撥輪式字釘有所磨蝕,這樣情況很多時都無法避免,唯有多製作幾幅從中挑選。全部明信片印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和期間,這時期巴爾幹半島包括布萊德這裡歸屬奧匈帝國範圍,故明信片印上德文城市名稱「Veldes」,上面兩幅明信片說明係德文的「卡拉萬克斯山脈下的布萊德」,卡拉萬克斯山脈(Karawanken)連綿奧地利與斯洛文尼亞邊界大半部分地區。
伸延閱讀|
#周遊列國:懷緬南斯拉夫|巴爾幹地區四國原圖片

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團結在友誼中|摩洛哥.葡萄牙和平條約締結250週年
編寫日期|2025/3/2

一直緊守地中海兩邊門戶的摩洛哥與葡萄牙歷史中已經有長久關係,中世紀時期柏柏爾人向伊比利亞擴張,到葡人自1415年反過來從休達開始逐步侵佔摩洛哥沿岸城市作為他們向西航行的跳板,經過三個半世紀的磨擦,雙方終於在1774年簽訂了《和平協議》,近代更在1994年簽訂《友好、陸鄰與合作條約》。
為慶祝這項歷史悠久的條約,摩洛哥再次與葡萄牙以《團結在友誼中》(Unis par l’amitié)聯合發行郵票紀念,這次郵票共計慶祝兩件事,其一是歷史悠久的《和平條約》(Traité de Paix)簽訂250週年,另外是《友好、陸鄰與合作條約》(Traité d’Amitié, de Bon Voisinage et de Coopération)
葡萄牙郵政印行的資料單張(在澳門稱作「出世紙」),一如既往的聯合發行包括了各自發行的兩套郵票,只是摩洛哥郵票並未有蓋戳。
簽訂30週年。值得留意的是集郵品上兩條條約的法文是摩洛哥官方所擬,葡萄牙一方的集郵品卻出現了較長的《和平、航行與貿易條約》(Tratado de Paz, Navegação e Comércio)葡文名稱。

在本文之始我用了「再次」來描述這套聯合發行郵票,原因是兩國在2007年曾共同發行過以兩國堡壘為題郵票,
葡萄牙在2015年竟然發行了《葡萄牙.休達600週年》(Portugal Ceuta - 600 Anos)紀念郵票,票題雖沒有用上「佔據」但其目的不言而喻,小型張繪圖是Georg Braun在1572年繪畫的葡萄牙管治下休達想像圖,這圖收錄在《環宇全圖》(Theatrum Orbis Terrarum)地圖集中。

除了較為著名的休達和丹吉爾,葡萄牙也曾在1471至1550年佔據阿西拉(Assilah),至今這裡仍混雜摩爾人和葡式風格建築,1509年所建的紅塔(Tour el Kamra)仍然保留著。

摩爾人在中世紀時盤踞伊比利亞半島與北非大陸,其勢力範圍曾伸及今日法國南部和北非從摩洛哥到利比亞的馬格里布(Maghreb)地區。在十字軍東征與收復失地運動期間他們逐步被趕出歐洲大陸,直到1458年亞豐素五世從塞吉爾堡(Ksar es-Seghir)反過來向南侵佔摩洛哥多個沿岸城市,包括了由1415年已落入葡國手中的休達(Cueta)和重要地中海出海口城市丹吉爾(Tangier),隨後的一世紀葡萄牙在摩洛哥向大西洋海岸共7個地點強行佔領以建設堡壘。歷史上葡萄牙在摩洛哥的據點其實也僅維持了三個半世紀,最北面的休達在1668年割讓給西班牙,原因是國王塞巴斯蒂昂在1578年戰死,而他並沒有子嗣故由叔夫殷理基一世繼承,可惜他亦沒有子嗣最終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兼任。1640年復辟戰爭後,其時西班牙人佔多數的休達民眾選擇留在西班牙,至今天休達仍是西班牙在北非領土之一。

除了休達之外,丹吉爾同樣有其有趣的故事,1471年阿豐素五世成功攻佔丹吉爾作殖民地,至1661年卻用作嫁妝轉贈英格蘭以交換他們支持葡萄牙,在這期間摩洛哥曾三度反攻奪回丹吉爾,惟英國人卻管治了廿年不夠便因為化費大量財力抵禦摩洛哥的反攻而放棄,最終丹吉爾在1684年重回摩洛哥手中。摩葡兩國持續地經過了三個半世紀的衝突,葡人在摩洛哥的據點最終在1769年完全失去,當年穆罕默德三世向由葡萄牙在1502年建立並命名的中部大西洋海岸城市馬扎根(Mazagan)作出圍攻,使他們失去最後一個摩洛哥城市(1)。1820年摩洛哥將馬扎根重新命名為傑迪代(El Jadida),惟葡人所建設的沿岸城堡、儲水池、城門與教堂至今仍然保留。巧合的是兩個葡萄牙人在摩洛哥建立或曾治理的城市都成功申報登錄世界文化遺產,傑迪代在2004年登錄而接下來要介紹的索維拉則在2001年登錄。

在葡萄牙完全徹離摩洛哥後的5年,兩國簽訂首份和平協議,亦即是兩國從這時建立政治和外交關係,在1994年亦簽訂《友好、陸鄰與合作條約》。現今兩國同樣致力於加強區域穩定和安全,並促進歐洲和馬格里布地區之間的一體化。

里斯本商業前地的明信片數量恆河如沙數,既然之前兩次原圖片都是以現代片製作,今次何不全部都選戰前片呢?其實我還有一幅黑白明信片可與索維拉的一幅配成套,只是郵票我僅購置兩枚,那黑白那幅慢慢才說了。
(1) 本文內的摩洛哥國土不包括受爭議的西撤哈拉地區
摩洛哥索維拉 (Essaouira, Morocco)
原稱作莫加多爾(Mogador)的索維拉在摩洛哥中部的大西洋海岸,在未被葡萄牙佔據前曾經有著柏柏爾人與古羅馬人居住的痕跡,惟這裡並未有成為一座具規模的城市。至1506年葡國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確認要在這裡建築一座堡壘,這是葡萄牙人在摩洛哥所建的7座堡壘之一,這座堡壘被他們命名為莫加多爾。葡萄牙在摩洛哥中部所建的堡壘並未有得到長久的佔領,
近幾年摩洛哥集郵處改用了藍色油墨蓋銷首日紀念戳,以至不得不考慮蓋在光滑表面的現代明信片效果,幸好還算滿意。或許索維拉是座小城,現代明信片市場並不多見。
莫加多爾就在短短4年後被柏柏爾人組織雷格拉加所控制。

然而莫加多爾卻是一個良好的港口,從十六世紀開始歐洲商船便以此作中途站作為向美洲大陸的補給點,當然還有從南方黑色非洲販運過來的奴隸與貨物,十八世紀時阿拉伯人才在堡壘周圍建立城市。

另一角度的明信片,背後白色建築是舊城區。
現在的城市名稱索維拉係在1960年代作出修改,但葡萄牙人留下的堡壘與當時建立的市集卻仍然屹立不倒和運作中,堡壘雖然在十八世紀時被英國人所修建但仍然遺存葡萄牙風格的痕跡,舊城區連同堡壘在2001年時登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次也循例製作了聯合首日封,不過我並沒如以往般使用葡萄牙官式首日封而是有編號的摩洛哥首日封,除了貪其限量編號外更有阿拉伯文與法文票題與及官方條約的名稱,注意這裡《和平協議》雙語真的是「和平協議」而不是葡方稱的「和平、航行與貿易條約」。
葡萄牙里斯本 (Lisbon, Portugal)
如果說莫加多爾是殖民主義時代重要的轉運站,那里斯本由大航海時代以來一直繁華的歐洲港口,
在葡萄牙南部阿爾加維地區的西爾維斯城堡(Castelo de Silves)雖建於古羅馬時代,但在中世紀時期被摩爾人大規模擴建,至今係最完整阿拉伯式防禦工事之一。
故這次聯合發行挑選這兩個城市可說甚有意義。不過里斯本的票圖是商業前地(Praça do Comércio),這裡原本是十六世紀建成的利維拉宮(Paço da Ribeira),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中利維拉宮遭到地震與及隨後而來的海嘯而損毀,整個城市被重新規劃而利維拉宮亦沒有被修復重建,換來的是臨近特茹河河堤的大廣場,周邊建築也換成與殖民地貿易的大樓。

廣場正中央是1750年加冕的若澤一世騎馬銅像,他在位其間正值發生里斯本大地震,這促使他對里斯本重新規劃成經典的棋盤形狀,不少後來的城市相繼仿效;另外他亦對當時勢力過大的耶穌會進行打擊及改革教育制度,後世尊稱他為「改革者」(o Reformador)以作懷緬。當今的里斯本雖然已不及大航海時代與殖民主義時代一樣繁華,但不變的是她仍然是歐洲大陸西南方的國際城市,各種海底洲際電纜都是以里斯本作為歐洲大陸與美洲和非洲的連接點,在2020年葡萄牙郵政也曾發行一套郵票以紀念海底電纜150週年,其中一枚是商業前地與及拱門;而另外一枚是海洋生物。


感謝|摩洛哥郵政集郵處 (Division Philatélie, Poste Maroc)、葡萄牙郵政集郵處 (FILATELIA, CTT Portugal)

2025年3月1日 星期六

暫時唯一|安道爾世界遺產:馬德留-佩拉菲塔-克拉羅爾谷
編寫日期|2025/2/1

在2022年我曾撰文介紹了安道爾聯同法國和西班牙共同以「安道爾公國:庇利牛斯的建設遺跡」(Les témoignages matériels de la construction de l’État des Pyrénées : la Co-principauté d’Andorre)申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其實安道爾至今暫時僅有唯一一項世界文化遺產,恰巧去年法國一方發行一枚郵票慶祝申遺20週年紀念,今次就簡單介紹一下。
這個位於安道爾東南方的山區氣候嚴寒且山谷卻近乎是寸草不生,然而在近700年期間一直都有人居住,他們在夏季時開艱梯田種植,還有打鐵的原始工業活動,這期間他們都會住進就地取材而建的簡陋石屋,一如安道爾當地其他的石建建築物,這些石塊大多是花崗石,
安道爾法國郵政和西班牙郵政分別在2005和17年發行山谷中的恩坎普湖(Estany d’Encamp)郵票,小湖貼近西班牙的山脈之上。說起上來法國郵政一方近幾年也有發行安道爾湖泊郵票,惟都是座落在北面國境內。
通常石屋並置有糧倉以儲存收割的農作物。山谷的北部安利拉山谷(Gran Valira)更是與安道爾北面地方相隔一條斷崖,往返山上僅能靠迂廻的步行小徑。

今次的郵票頗為抽象,難免對那些要求「三者合一」的原圖片收集者感覺無趣,不過抽象的好處卻是把可以做原圖片的範圍放大,祇要明信片是安道爾南方山脈便可以過關。可惜這一幅似乎有點離譜了,因為片下方明顯標示「安道爾城」(Andorre-la-Vieille)。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這片山谷是冰河區域,在現今看來並不適合人類居住,但相對而言是野生動物的天堂棲息地,甚至能在這裡找到庇利牛斯山區的珍稀動物,在2013年這片地方也列為拉姆蕯濕地作為保護。不過在昔日居民在此種植小麥和黑麥,還有飼養牛、綿羊和馬,這些都是夏天的活動,為方便運輸農產品他們更以石塊鋪設軌道連絡山下的聚居點甚至安道爾城、法國的魯西永(Rosselló)和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等地。至冬季因氣候變得不宜居住,他們會回到山腰的聚居處Entremesaigües和Ramio渡過漫長的冬季。

直到十九世紀,這裡開始被人們放棄,他們遺留下來的石屋幸好因位於偏遠的山區相對地較少破敗,至近年才得以復收並在2004年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安道爾的兩邊郵政:法國和西班牙雙方過去廿年先後為這項世界遺產和部分發行了郵票,惟2024年僅有法國一方有印製郵票紀念申遺20週年。但可惜遺址最近的市鎮埃斯卡爾德斯(Les Escaldes)在這百年間並沒有設置法國一方的郵政局,這樣原圖片就沒辦法銷原地日戳了。
這幅明信片是安道爾西南埃斯卡爾德斯-恩戈爾達尼堂區市鎮埃斯卡爾德斯的俯視景象,背後的山脈正是恩哥爾達尼與馬德留山谷(Engordany et vallée du Madriu),整項世界遺產都在埃斯卡爾德斯-恩戈爾達尼堂區之內。題外話的是當地的世界遺產遊客中心有印行過一輯複合圖明信片,惟我沒有打算使用。
伸延閱讀|
翻過庇利牛斯山|短遊昔日經安道爾的法西郵遞路綫

2025年2月8日 星期六

#鄉鎮之光【第三季】3南方的客廳|法國普羅旺斯薩隆
編寫日期|2025/1/20

法國每年的「春季集郵沙龍」(Salon philatélique de Printemps)郵票展覽會除了經常性地在巴黎舉行外,也在全國各地都市輪流舉辦。2024年移師至法國南部地中海城市普羅旺斯薩隆(Salon-de-Provence),巧合地近年發行的郵展紀念郵票都會有專文或列入「#鄉鎮之光」系列作出介紹,這次當然毫不例外。
翻查一下紀錄,法國郵政並非每年都會印行「春季集郵沙龍」紀念郵票,特別是當年會在首都巴黎舉辦時。然而必不可少的卻是一堆有沒有的各式特別郵票、限量小版張和常用票小冊;最令人期待的卻是郵資標籤。2024年移師至南部城市普羅旺斯薩隆舉辦,
鐘樓塔正前方分別是大噴泉,與及至今仍然營業的大郵政飯店(Grand Hôtel de la Poste)。
也就印行了一枚郵票和郵資標籤,選材是市內舊城區的地標。

今次的郵票如同往時一樣以狹窄的廣角橫幅畫上三個舊城內地標,如同上一期我曾介紹的葡萄牙巴爾科巴蕯修道院,有不少集郵者對這種多圖案式大集燴設計很是抗拒,原因是同一枚郵票要製作多次的原圖片。然而,他們似乎是把角色設定調轉了,郵票發行原來就不是為製作原圖片而發行,如此設計者根本就不必要考慮原圖片收藏者的想法;再者,他們覺得不喜歡是可以不買或者不製作原圖片的。

好了,似乎一段廢話後我是應該開始今天的主題:普羅旺斯薩隆。就郵票圖案而言有三個元素,從左邊開始是鐘樓塔(La Tour de l’Horloge),這座塔原議建於1626年,以取代被拆除了的法雷魯城門(Porte de ville Farreiroux),很快地首兩層在其後4年的1630年便完成,惟之後第三層亦即是鐘塔要到1664年才完工。這座鐘樓在1785和1850年都有作出修繕,惟在1909年6月11日的法國南部6,2級地震中受到損壞,鐘面被停留在地震當刻的上午9時10分,期後在1912年才全面修復,2004年時鐘從機械式轉為全電動運作。


大噴泉和鐘樓塔兩幅明信片都是由同一出版商「ADIA」所印,這間公司在法國南方的尼斯發展業務,專項出版普羅旺斯與及阿爾及利亞的明信片,耀眼的顏色充滿地中海氣息,其明信片都是由Lévy et Neurdein (L.L.)印刷,隨後更成為他們的一個分支。
郵票中間係建於九世紀時期的帝國城堡(Château de l’Empéri),昔日是阿爾勒大主教和日耳曼皇帝的住處,建於市內的普埃赫岩(Le rocher du Puech)之上,係普羅旺斯三座最大型城堡其中之一,其餘兩座分別是阿維農教宗宮(Palais des papes d’Avignon)和塔拉斯孔城堡(Château de Tarascon)。城堡被稱作「帝國」,源於阿爾勒大主教在日耳曼羅馬皇帝統治期間最喜歡的住處,之後的大主教一直以此為居所,直到法國大革命時最後一位大主教去世後城堡被收歸國有。1956年被列為法國歷史建築,
郵資標籤係舊城區外圍以古典風格設計的市政廳(Hôtel de Ville),係一幢建於十七世紀帶強烈普羅旺斯地方色彩的大樓,1655年由第一任領事Pol de Grignan奠基,金黃色石塊取自瓦倫丁石礦場,可惜因忘記買票而未有製作原圖片。
並在1967年成為陸軍博物館(Musée des Armées)以展示自拿破侖至今的陸軍物品。

最後是郵票右邊的大噴泉(La Grande Fontaine),當地人一般也稱作「慕斯噴泉」(Fontaine Moussue),它在十六世紀出現時就在原本的法雷魯城門前面,留意下面1920年代的填色明信片後方出現鐘樓塔和大郵政飯店,三者在雨果路(Cours Vitor Hugo)與卡洛路(Cours Carnot)交界處僅一條馬路之隔而形成三角形小廣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噴泉的鈣質結成石才發展成磨菇狀,從下面明信片可以看見噴泉仍是一棵小樹的形狀而非磨菇形態,惟當時已經長滿苔蘚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