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2023年社會雖然回復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前一樣,不過已經人面全非,而網站一如網站通知所預告將不會再作恆常更新,惟這不等於完全終結,各位有時間的話不妨看看舊文,我已經將全部文章重新編輯,最後仍然要感謝各位多年支持。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橋過船頭自然直|以橋堤跨海、跨國與跨洲
編寫日期|2025/4/27

不少橋樑具有特色甚至是世界遺產,但我在這裡並沒有以較多的文章作介紹,唯一比較詳細的就僅有2018年介紹歐洲國家以當年歐羅巴作為主題的橋樑郵票與2019年香港及澳門的《港珠澳大橋》聯合發行郵票。去年星嘉坡、馬來西亞與澳門都有發行這個專題的郵票,就以介紹這兩套郵票的機會順便介紹發行日期較為遠古的伯利茲的橋樑郵票。
如果不計算橋樑的建築方式其實橋的用處僅僅是把兩個地方連繫在一起,這可以是一條河的兩岸、一塊陸地與一個小島等等,其實也沒有什麼可以討論的空間。但我今次介紹的橋,或者是粗暴地以泥沙堆積建成的堤道,卻是連接兩個國家甚至兩個大洲,這些連接道路不祇是交通,對文化交流也極期重要。
伸延閱讀|
爭議不斷|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及港珠澳大橋
城堡+橋=古蹟|歐䍦巴2018:橋樑
澳門 嘉樂庇總督大橋
(Ponte Governador Nobre de Carvalho)
雖然澳門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未有受到戰爭波及,但卻因為自身的地理因素及葡萄牙政府不作為,
1974年大橋通車時的紀念郵票,留意大橋葡語是「Ponte Macau-Taipa」。
並未有隨香港及遠東各外向型城市般經濟得到蓬勃發展,甚至乎離島區的居民卻仍然依靠渡輪與澳門半島聯繫。1960年代葡國政府意識到這問題決定擬建一座大橋連繫兩地,這座初名作「澳氹大橋」的跨海鋼筋混凝土橋樑於1969年正式招標興建並在翌年動工,縱使在1974年葡國爆發「康乃馨革命」而使政局動盪,但大橋工程未受到影響如期在同年完工。1974年10月5日,
郵繫港澳|雖然港珠澳大橋(Hong Kong-Zhuhai-Macau Bridge)在2018年通車時中港澳三地已經聯合發行郵票,但澳門在2019年再度印行在《澳門新八景》通用郵票上;香港在2025年更新通用郵票時也用上港珠澳大橋,惟兩者票圖是近珠海的青洲航道橋主橋和大澳北面一段路面至東出入口人工島,兩者均在中國境內。
巧合是葡萄牙建立共和紀念日,以時任澳督嘉樂庇命名的大橋由澳督與澳門商人何賢揭幕,大橋在啟用時成為世界上最長跨海鋼筋混凝土跨海大橋。

原來全長2.569公尺的大橋在1990年代時因澳門半島的新口岸區域填海被拆除部分變成陸地,但憑其獨特設計自當時成為現代的澳門標誌至今不變。然而大橋似乎因受到海水及風勢侵蝕老化嚴重,在西灣大橋(Ponte de Sai Van)落成通車後曾一度長時間封閉維修,今天出於安全考量僅容許公共交通及緊急車輛行駛嘉樂庇總督大橋。

半個世紀以來澳門已先後建成4條連接澳門半島和氹仔的跨海大橋,2024年10月1日,亦即嘉樂庇總督大橋50週年之際,命名為澳門大橋(Ponte Macau)的第4條大橋正式通車,惟注意的是澳門半島一邊落地點係新城A區,這個在澳門半島東面的填海區在2010年代才出現。
消失的長堤|連接氹仔與路環的路氹連貫公路(Estrada do Istmo)在1969年通車時可說是長堤的經典,道路雖把外十字門劏開卻形成新的生物多樣性環境,隨1990年代大型填海變成今天的路氹城才消失。
《嘉樂庇總督大橋啟用50週年》發行日期巧合是星期六,除時間較為緊迫之外大部分郵政分局也不營業,除了首日特別戳之外要蓋到澳門半島和氹仔兩邊連接點水坑尾和海洋花園郵政分局日戳最近的日子是10月7日,如此一來澳門半島一邊的原圖片似乎蓋首日特別戳更為合適。
伯利茲 洛佩斯少尉國際橋
(Puente Internacional Subteniente López)
橋樑或是長堤除了能夠跨過兩個都市、兩個國家甚至可以跨越兩個大洲,例如說我曾介紹過的土耳其穆罕默德二世大橋(Fatih Sultan Mehmet Köprüsü),
橫跨歐亞|穆罕默德二世大橋最近一次在郵票上係與蒙古聯合發行郵票,土耳其自稱是歐洲國家而蒙古是亞洲內陸國,選材非常正確。然而位於埃及的蘇彝士運河大橋(Suez Canal Bridge)也是橫跨歐亞的大橋,而且不得不說通車紀念郵票甚有趣味性。
雖然是連接首都伊斯坦堡兩岸,但它跨過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就是把歐洲大陸與亞洲大陸的分界。在中美洲小國伯利茲,她是以兩道跨河橋樑洛佩斯少尉國際橋與沒有出現在郵票上的切圖馬爾國際大橋(Puente Internacional Chac-Temal)連接廣義上北美洲最南端國家墨西哥,兩者規模雖小但意義重大,故都冠以「國際」的稱號。墨西哥係伯利茲自1981年完全獨立後早期建立關係的國家之一,至2017年兩國建立外交及友誼關係35週年時伯利茲發行了一組郵票紀念,實際上伯利茲獨立前前身英屬洪都拉斯早於1893年和墨西哥便有正式外交關係。兩枚郵票分別是早期與現今佩洛斯少尉國際橋,這條建於1964年伯墨最早期的行車邊境通道連接伯利茲聖赫勒拿(Santa Elena)和墨西哥一個在切圖馬爾(Chetumal)10千米附近的洛佩斯(Subteniente López)小鎮。在洛佩斯少尉國際橋建成之前要跨越兩地分界的翁多河便需要駁艇或船的交通工具,直至2013年洛佩斯少尉國際橋已不勝負荷在附近另建切圖馬爾國際大橋,然而這兩道跨洲大橋雖然交通甚為繁忙但除了走私客外並沒有外地人得悉兩橋的存在。
馬來西亞.星嘉坡 新柔長堤
(Tambak Johor)
連接兩國的道路我想不得不提越過馬來半島最南端柔佛海峽的新柔長堤,雖是在1924年6月28日正式開幕通車,惟早於1923年第三季已率先鋪好鐵路路軌作運輸貨物。其時馬來半島及相隔柔佛海峽的星嘉坡均屬海峽殖民地管治故堤道均沒有領土上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條「堤道」而不是「橋樑」,在新柔長堤完成之後便把柔佛海峽一分為二,船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可以在水閘通過,
這幅是1950年代後期印行的明信片,不少人因這年代兩岸並未開發難以確定那邊是新山或者是兀蘭,但祇要記得鐵路路軌在右側的話前方便是新山。
在戰後的重建把水閘取消,從比船隻並不可以以此航道來往南中國海和馬六甲海峽。

建造新柔長堤係在1911年萌芽階段,因以橋樑方式橫跨柔佛海峽成本過高,便以最粗暴方法以推土得出一條長堤解決運送物資往來星嘉坡的問題。工程始於1919年並於1923年完工,1942年1月為阻止日軍從馬來半島南下,
星嘉坡這兩年瘋狂關閉了全國六分之一郵政局,好在郵票發行時兀蘭中心郵政局仍然幸存。
英軍把堤道炸毀,日軍雖有臨時搭建橋樑恢復運作惟至戰後殖民政府才作正式重建。1965年星嘉坡從馬來西亞獨立之後,兩國在兩邊建立關卡進行邊境管制,但另一方面兩地交通日益繁忙使長堤以至兩岸近邊境道路長期交通堵塞,除加建設施外,1998年在星嘉坡大士與馬來西亞依斯達公主城建立馬新第二通道(Laluan Kedua Malaysia-Singapura)分流交通。

© 2024 Pos Malaysia Berhad
2024年兩國聯合發行郵票紀念新柔長堤100週年,這難得機會令當地集郵者在發行當日奔走長堤連接的最接近城市馬來西亞新山與星嘉坡兀蘭的郵政局。按慣例,除新山郵政總局外新山政府大部分場所在星期五休息,集郵者幸而未有出現狀況。

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告別玩具|澳門《龍年》郵資標籤
編寫日期|2025/4/21

經過12個不太寒冷的初春,澳門去年終於迎來農曆新年郵資標籤的最後一年,除了武漢肺炎的幾年與及雞年因事缺席外,每年都特意一大早去澳門赴會。12年間有的中途放棄,更甚者眼見不少老一代集郵者一去不返,中途加入的新力軍卻未見成為氣候。不論如何,系列終有完結的一日,而機器也有被淘汰的一天。
似乎要介紹的也沒有什麼可以介紹了,畢竟原來都有六七篇文章關於澳門郵資標籤,但一如所料縱使是中國人重視的龍而且是壓軸的最後一年,排隊的情況並不踴躍甚至比前年的兔年更加冷清。這可以想像到澳門郵政「苦心經營」的郵資標籤,特別是為特別標籤而保留的Klüssendorf和Nagler郵資標籤機終歸給
一龍死一龍嗚|雖然澳門農曆新年郵資標籤曲終人散,但同一年卻是香港第四輪農曆新年郵票的開始,設計新意是有少許,但產品配搭卻與以往一樣無聊。
「殺雞取卵」的集郵者玩爛而使集郵市場出現海量低破面值的標籤,對不參與這場遊戲的人實在可喜可賀。

作為系列終結,澳門郵政亦印行了一本套摺收集齊全12套郵資標籤,不過裡面的套票是同以往預設套票一樣並非重新打印。
今次也不知為什麼到達澳門郵政總局已經接近中午,但現場所見竟然僅少數集郵者在貼郵票,至於排隊的也祇有10人左右,都為的是Nagler標籤機,順便一提同之前一樣5元的Nagler標籤需事先訂購,故如果只需要齊3種基本的標籤直接地排3輪就可以了。如此,因為沒什麼人關係,僅花了一個半鐘就排完3輪了,餘下的節目當然是貼郵票和走訪其他郵政分局。

同以往一樣不少香港集郵者強行在澳門使用香港郵政印行的首日封,我今次為了大全集也使用上了。不過澳門郵政的櫃枱都是逐個要求劃銷相關不合規字句,然而有集郵者抱怨要求嚴格且浪費時間便以箱頭筆亂劃,不過話雖諸多要求,但我寄出的一封僅僅被劃了一筆,這實在要感謝他們手下留情。

這個集齊12年Klüssendorf與Nagler兩種郵資標籤的信封我是早一年便計劃製作,幸好我並不缺少Klüssendorf同面值標籤,惟因為我對Nagler不太有興趣便有幾年缺少了,幸好市面要買這些低面值郵票僅高於面值少許,補購製作一個大全集是值得的。祇是澳門郵政規定這些其他郵政印行的信封不予接受,他們手下留情僅在封背劃了一筆。
官方首日封我選擇了澳門大學郵政分局寄,所謂的「望子成龍」中國傳統嘛。
雖然是最後一次,但我都選擇直接在淘寶挑選了一包有20片明信片的組片,價錢便宜惟很有侵權的味道,但這最大好處是可以一次過滿足香港、澳門和星嘉坡三地郵票和郵資標籤所需。既然一包有20片,3種機Klüssendorf、Nagler和New Vision都可以各做兩片而有剩了。
如同以往一樣都是製作一個空白的首日封貼齊3種郵資標籤,今次因為順路要領回香港寄去的《龍年》首日封關係去了海洋花園郵政分局寄出。講起香港《龍年》郵票,我特意去沙頭角郵政局寄出,以往是少數集郵者的「獨家」郵品隨沙頭角禁區開放變成跌落凡間的貨色。
因為是親自製作所以也同樣寄出了標準信封的保險郵件,今次終於記得貼齊3種郵資標籤,也應該是最後一次。
《龍年》郵資標籤亦是Nagler郵資標籤機最後一次使用的新發行郵資標籤,在接下來今年發行的《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20週年》郵資標籤已經沒有5元Nagler郵資標籤預訂,而即場打印僅餘下New Vision和Klüssendorf兩種繼續使用,今年新發行的郵資標籤更陸續取代市面上售賣中的《粵港澳大灣區》郵資標籤,至於仍殘留在紅街市和外港碼頭郵政分局的Nagler郵資標籤機似乎也如無意外僅作為裝飾品留念。

後Nagler年代的《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20週年》選在郵電局141週年紀念日發行,巧合地當天是星期六,時間緊迫且趣味性不大便沒有赴澳,僅托人製作一片原圖片作為記錄。

2025年5月8日 星期四

Let’s Go ‘March’|巡遊.非物質文化遺產
編寫日期|2025/4/5

踏入五月,又是迎來初夏的月份,不寒不熱的陽光很適合戶外活動。一年一度的長洲太平清醮也剛星期一完結,那我就拼揍了五個歐亞各地的巡遊活動,巧合地除了香港和澳門的巡遊都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過我先解說標題上的「March」(遊行)在今天(5/8)是有另外一個意思,巡遊的英文正確應該是「Parade」。
雖然真的並不打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坑,但卻巧合地在2024年製作了兩組這項題材的原圖片,第一套是設計受到眾多非議和批評的香港《長洲太平清醮》,這項活動到今日雖有百年歷史卻僅在2011年才加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除開郵票的負面新聞,這套郵票雖然與1989年的一套《長洲太平清醮》雷同,但算是近年有點意思的香港郵票,故我在郵票發行當日特意到長洲一看;另外一套是我在2024年下半年才補遺的,係葡萄牙《波登西狂歡節》。非物質文化遺產題材郵票近年轉趨流行,惟明信片數量並不太多,要製作原圖片的難處反而落在明信片上了。今次除主要介紹去年兩套郵票原圖片,另外也補加之前曾介紹過的法國、瑞士和澳門三幅原圖片,雖然是「炒冷飯」但介紹文字是拉長了些少。
歐洲地區的巡遊活動都是和基督教的大齋期有密切關係,奧地利伊姆斯特巡遊(Imster Schemenlaufen)亦係以兩個代表人物自中世紀開始在大齋期前的巡遊活動,項目在2012年被登錄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葡萄牙 波登西狂歡節
(Caretos de Podence)
已經舉辦數個世紀的波登西狂歡節係葡萄牙北部鄉下間的重要活動,以慶祝村落的男孩成年。他們在活動當天戴上錫或皮革製面具與紅黃綠或黑色相間色條的毛毛衣著,並在村中搖鈴又跳又叫找女孩一齊跳舞,他們在當地稱作「Caretos」,整個活動的高潮在懺悔星期二焚燒柳條人(Queima do Entrudo)後結束。活動通常在每年的四月齋前的星期日和懺悔星期二之間在波登西村舉辦,故名「波登西狂歡節」,2019年入選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套郵票原未有計劃製作原圖片,但相對其後香港發行的《長洲太平清醮》更富趣味,故乘去澳門買首日封之順風車在集郵處買了一套郵票,惟我不知何故沒有買小型張了。事實上明信片並不好找,似乎原因是認識的人並不多。

因為版面關係,縱使我製作了較多的長洲太平清醮原圖片,我都是每一枚郵票圖各自挑選其中一幅在這裡介紹,從左開始係仍然是下午會景巡遊活動,從廟宇中請出的神靈後以大轎及樂隊在長洲橫街中穿行;中間一幅係放在竹棚中的北帝和玄天上帝,這兩片明信片與及一開始的飄色巡遊明信片都是1970年代私人出版商K.P. Yuen和政府新聞處印行。最後一幅是長洲生活文化藝術協進會印行的一套明信片,這三座包山塔通常在醮期第一天已經準備就緒,並在醮期最後一天將塔上平安包派給島民,至於現今正醮日壓軸的搶包山活動係2005年才重新舉行,但性質與傳統流傳習俗已經相距甚遠。

以下三幅原圖片在之前文章已經介紹過,既然是同一題目那便重新介紹:

香港 長洲太平清醮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長洲太平清醮應該算是第三次出現在香港郵票之上,連埋《香港十八區特色》的一次大雜燴,三次都是以照片或是以照片再作加工作為設計,不少集郵者喜歡1989年的第一套,不過自打咀巴的是那套郵票其實也是以修剪照片而成,而講到細節仍然都是2024年的這套完整,不得不提的是票題英文由代表平安包的「Bun」變成醮的普通話拼音「Jiao」,連香港政府粵語譯音也不用顯然是非香港人所擬的名稱用作上報國家之用,
舞龍與舞獅的爭議|根據傳統,長洲太平清醮並不會有舞龍活動,原因係長洲居民賴以捕漁為生,相信舞龍會招來風雨並不吉利。結果在郵票發行當日這枚郵票引起爭議且得到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證實,然而當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卻有舞龍的說法;另一方面郵票上的舞獅圖亦涉及竊取他人照片之嫌,最後僅以設計者道歉作結,香港郵政並未為此兩項爭議作任何澄清卻無聲無色修正了網頁上的說明。
不過這套郵票後來引起的爭議卻並非來自醮的譯音。整套郵票以6枚郵票構成,分別表達醮期開始時在為已供奉在竹棚內的北帝、北社天后和玄天上帝開光(2,20元),正醮日正午的飄色巡遊(10元)與下午的舞獅與舞貔貅會景巡遊(4元)和樂隊演奏(5,40元),其後的走菩蕯(5,50元)活動,最後是深夜的搶包山活動(20元),面值並非按序但郵票所表達的活動十分清晰。整個醮期歷時近一星期,自2001年擇定農曆四月初八(即佛誕)後便按照擲筊得出的結果每年在這天舉行正醮日。
4元郵票畫面上有舞龍、舞獅與舞貔貅的活動,如同右方說明長洲太平清醮下午的會景巡遊係沒有舞龍的環節,故並未有製作原圖片。舞貔貅與被列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貔貅不同,長洲的舞貔貅原於陸豐,造型上與客家的舞貔貅有不少分別,客家舞貔貅在2021年曾出現在香港郵票上。
瑞士 巴塞爾嘉年華
(Basler Fasnacht)
每年的二月至三月期間在瑞士巴塞爾舉行的嘉年華會有多個世紀的歷史,通常係在星灰星期三亦即復活節前46天後的星期一凌晨4時開始,然後活動持續72小時至星期四凌晨4時結束,
瑞士郵政在2010年發行郵票紀念巴塞爾嘉年華百週年,百週年的意思係指嘉年華委員會在1911年統籌活動計起的100年;2019年瑞士郵政再度發行郵票以慶祝巴塞爾嘉年華在2017年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經過裝扮的參與者在這期間都佔據整個舊城區。第一次的嘉年華活動雖似乎可追溯至中世紀時期卻未能作出考究,1529年曾一度因巴塞爾城市改革被取消,然而此僅流於形式並成為瑞士唯一的新教狂歡節日。現代的巴塞爾嘉年華在1911年開始由嘉年華委員會(Fasnachts-Comité)統籌,他們僅歡迎向他們登記的組織參與嘉年華活動,並加入不少規限和准則令未有登記的組織不滿,縱使如此巴塞爾嘉年華在2017年成功登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法國 路澤夫婦與朋友的巡遊
(Les amis du Reuze)
法國的北部鄉鎮卡塞嘞(Cassel)雖人口僅2.000多人卻與法國和比利時鄉鎮一樣
比利時芒斯的屠龍節(Doudou du Mons)亦是比利時與法國的龍與巨人遊行非遺的其中一部分,在比利時廣場系列郵票也曾提及,祇是郵票純粹是廣場上建築物。
每年都搞一次嘉年華巡遊活動,這些鄉鎮巡遊都有共通點是以當地代表擬人製作成巨人巡遊,卡塞嘞代表是路澤夫婦(Le Reuze et La Reuzaine),他們倆分別高6,25和5,8公尺,有著近200磅的重量,這兩個巨大巨人自1827和60年開始有記錄記載,造型就是和郵票上所繪至今天沒有改變。在他們倆之後,村裏在不同時期製作了4個孩子和6個保鏢,這一行12人在每年的復活節走出來巡遊,其他時間則由負責巡遊的協會打理。卡塞嘞與法國和比利時9個鄉鎮的巨人遊行在2008年以比利時與法國的龍與巨人遊行(Géants et dragons processionnels de Belgique et de France)登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帶歧視的巡遊?|比利時阿特的巨人節(Ducasse d’Ath)原來都係比利時與法國的龍與巨人遊行非遺之內,不過其中一個以黑人為形象的巨人隨後受到種族歧視的非議被人向教科文組織投訴,最後投訴成立在2022年除名。
澳門 魚行醉龍節
(Festival do Dragão Embriagado)
每年農曆四月初七傍晚澳門的魚行與賣魚商販聚集在街市舉行酒席和舞動木龍祈福並在翌日進行祭祀活動,他們會在三街會館開始環澳表演舞醉龍,舞龍者先飲大量米酒把自己灌醉然後才把木製龍頭和身舞動,在遊行期間他們會向圍觀群眾派發俗稱「長壽飯」的龍船頭飯。昔日流行於中國香山縣的祭祀活動相傳是200多年前俗佛節當天當地和尚被蛇咬到,蛇被殺後有醉翁把它舞動而復活並飛上半空,2006年魚行舞醉龍被列入廣東省非遺名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