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 波登西狂歡節 (Caretos de Podence) 已經舉辦數個世紀的波登西狂歡節係葡萄牙北部鄉下間的重要活動,以慶祝村落的男孩成年。他們在活動當天戴上錫或皮革製面具與紅黃綠或黑色相間色條的毛毛衣著, 並在村中搖鈴又跳又叫找女孩一齊跳舞,他們在當地稱作「Caretos」,整個活動的高潮在懺悔星期二焚燒柳條人(Queima do Entrudo)後結束。 活動通常在每年的四月齋前的星期日和懺悔星期二之間在波登西村舉辦,故名「波登西狂歡節」,2019年入選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套郵票原未有計劃製作原圖片,但相對其後香港發行的《長洲太平清醮》更富趣味,故乘去澳門買首日封之順風車在集郵處買了一套郵票,惟我不知何故沒有買小型張了。事實上明信片並不好找,似乎原因是認識的人並不多。
   因為版面關係,縱使我製作了較多的長洲太平清醮原圖片,我都是每一枚郵票圖各自挑選其中一幅在這裡介紹,從左開始係仍然是下午會景巡遊活動,從廟宇中請出的神靈後以大轎及樂隊在長洲橫街中穿行;中間一幅係放在竹棚中的北帝和玄天上帝,這兩片明信片與及一開始的飄色巡遊明信片都是1970年代私人出版商K.P. Yuen和政府新聞處印行。最後一幅是長洲生活文化藝術協進會印行的一套明信片,這三座包山塔通常在醮期第一天已經準備就緒,並在醮期最後一天將塔上平安包派給島民,至於現今正醮日壓軸的搶包山活動係2005年才重新舉行,但性質與傳統流傳習俗已經相距甚遠。
以下三幅原圖片在之前文章已經介紹過,既然是同一題目那便重新介紹:
|
香港 長洲太平清醮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長洲太平清醮應該算是第三次出現在香港郵票之上,連埋《香港十八區特色》的一次大雜燴,三次都是以照片或是以照片再作加工作為設計,不少集郵者喜歡1989年的第一套,不過自打咀巴的是那套郵票其實也是以修剪照片而成,而講到細節仍然都是2024年的這套完整,不得不提的是票題英文由代表平安包的「Bun」變成醮的普通話拼音「Jiao」,連香港政府粵語譯音也不用顯然是非香港人所擬的名稱用作上報國家之用, 舞龍與舞獅的爭議|根據傳統,長洲太平清醮並不會有舞龍活動,原因係長洲居民賴以捕漁為生,相信舞龍會招來風雨並不吉利。 結果在郵票發行當日這枚郵票引起爭議且得到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證實,然而當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卻有舞龍的說法;另一方面郵票上的舞獅圖亦涉及竊取他人照片之嫌,最後僅以設計者道歉作結,香港郵政並未為此兩項爭議作任何澄清卻無聲無色修正了網頁上的說明。 | 不過這套郵票後來引起的爭議卻並非來自醮的譯音。整套郵票以6枚郵票構成,分別表達醮期開始時在為已供奉在竹棚內的北帝、北社天后和玄天上帝開光(2,20元),正醮日正午的飄色巡遊(10元)與下午的舞獅與舞貔貅會景巡遊(4元)和樂隊演奏(5,40元),其後的走菩蕯(5,50元) 活動,最後是深夜的搶包山活動(20元),面值並非按序但郵票所表達的活動十分清晰。整個醮期歷時近一星期,自2001年擇定農曆四月初八(即佛誕)後便按照擲筊得出的結果每年在這天舉行正醮日。
4元郵票畫面上有舞龍、舞獅與舞貔貅的活動,如同右方說明長洲太平清醮下午的會景巡遊係沒有舞龍的環節,故並未有製作原圖片。 舞貔貅與被列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貔貅不同,長洲的舞貔貅原於陸豐,造型上與客家的舞貔貅有不少分別,客家舞貔貅在2021年曾出現在香港郵票上。 |
|
瑞士 巴塞爾嘉年華 (Basler Fasnacht) 每年的二月至三月期間在瑞士巴塞爾舉行的嘉年華會有多個世紀的歷史,通常係在星灰星期三亦即復活節前46天後的星期一凌晨4時開始,然後活動持續72小時至星期四凌晨4時結束, 瑞士郵政在2010年發行郵票紀念巴塞爾嘉年華百週年,百週年的意思係指嘉年華委員會在1911年統籌活動計起的100年; 2019年瑞士郵政再度發行郵票以慶祝巴塞爾嘉年華在2017年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經過裝扮的參與者在這期間都佔據整個舊城區。第一次的嘉年華活動雖似乎可追溯至中世紀時期卻未能作出考究,1529年曾一度因巴塞爾城市改革被取消,然而此僅流於形式並成為瑞士唯一的新教狂歡節日。現代的巴塞爾嘉年華在1911年開始由嘉年華委員會(Fasnachts-Comité)統籌,他們僅歡迎向他們登記的組織參與嘉年華活動,並加入不少規限和准則令未有登記的組織不滿,縱使如此巴塞爾嘉年華在2017年成功登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法國 路澤夫婦與朋友的巡遊 (Les amis du Reuze) 法國的北部鄉鎮卡塞嘞(Cassel)雖人口僅2.000多人卻與法國和比利時鄉鎮一樣 比利時芒斯的屠龍節(Doudou du Mons)亦是比利時與法國的龍與巨人遊行非遺的其中一部分,在比利時廣場系列郵票也曾提及,祇是郵票純粹是廣場上建築物。
| 每年都搞一次嘉年華巡遊活動,這些鄉鎮巡遊都有共通點是以當地代表擬人製作成巨人巡遊,卡塞嘞代表是路澤夫婦(Le Reuze et La Reuzaine),他們倆分別高6,25和5,8公尺,有著近200磅的重量,這兩個巨大巨人自1827和60年開始有記錄記載,造型就是和郵票上所繪至今天沒有改變。在他們倆之後,村裏在不同時期製作了4個孩子和6個保鏢,這一行12人在每年的復活節走出來巡遊,其他時間則由負責巡遊的協會打理。卡塞嘞與法國和比利時9個鄉鎮的巨人遊行在2008年以比利時與法國的龍與巨人遊行(Géants et dragons processionnels de Belgique et de France)登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帶歧視的巡遊?|比利時阿特的巨人節(Ducasse d’Ath)原來都係比利時與法國的龍與巨人遊行非遺之內,不過其中一個以黑人為形象的巨人隨後受到種族歧視的非議被人向教科文組織投訴,最後投訴成立在2022年除名。 |
澳門 魚行醉龍節 (Festival do Dragão Embriagado) 每年農曆四月初七傍晚澳門的魚行與賣魚商販聚集在街市舉行酒席和舞動木龍祈福並在翌日進行祭祀活動,他們會在三街會館開始環澳表演舞醉龍,舞龍者先飲大量米酒把自己灌醉然後才把木製龍頭和身舞動,在遊行期間他們會向圍觀群眾派發俗稱「長壽飯」的龍船頭飯。昔日流行於中國香山縣的祭祀活動相傳是200多年前俗佛節當天當地和尚被蛇咬到,蛇被殺後有醉翁把它舞動而復活並飛上半空,2006年魚行舞醉龍被列入廣東省非遺名單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