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起香港郵政便斷續印行《香港行山徑》系列郵票,至今年總共印行了三輯,共通點都是以每個路段的照片作為票圖。香港共有4條長途行山徑分佈港九新界及大嶼山,故僅餘港島徑仍未登上郵票,本篇介紹第二及第三輯的麥理浩徑和衞奕信徑,與第一輯獨立的鳳凰徑不同,兩者在香港本土形成十字交錯的路徑。
雖然《香港行山徑-鳳凰徑》有一篇文章介紹,因為考慮到香港言論自由的紅綫日漸轉差便沒有打算有一篇文章介紹隨後發行的郵票,卻又是因為是系列郵票且香港的行山徑在世界行山愛好者圈子中有一定知名度,那用一篇文章把兩套郵票繼續延續也算是有價值。
相對之後的兩輯郵票,凰凰徑全12段在把握緊湊的交通時間下要走訪各票圖原地郵政局已經相對容易,概因大嶼山僅有4間郵政局,其中之一便是香港最西邊的大澳郵政局。
這個系列當初發行的目的係紀念香港郊野公園成立40週年而非鳳凰徑(Lantau Trail)建立的週年紀念,隨後至2019年發行第二輯的《麥理浩徑》(MacLehose Trail)便是因為當年適逢麥理浩徑建立40週年而發行,全長100公里的麥理浩徑共分10段,自西貢北潭涌開始逆時針繞過西貢半島經過香港最東邊的鹹田灣、大浪村及西灣後一直向西,攀過馬鞍山、飛鵝山、大老山、獅子山等分隔新界與九龍的山丘後到達廣為人悉的城門水塘,然後向北至香港最高山峰大帽山,橫過荃錦公路後便再次一直向西,經過俗稱「千島湖」的大欖涌水塘直至屯門近青山公路終結。
麥理浩徑橫跨九龍及新界,其經過香港最東的地方外也經過香港最高處的大帽山山頂雷達站。雷達站並未有可靠的銷售版明信片,僅有以星空照並銷首日特別戳替代。
麥理浩徑係為感謝時任港督麥理浩積極推動創建郊野公園而設立,在首3個郊野公園成立後的3年啟用,1979年10月26日邀請了仍然是港督的麥理浩與及漁農署署長主持開幕儀式,至於愛好遠足的麥理浩有沒有親身行畢全程似乎未能考究,肯定的是隨時間過去,除了每年一度由樂施會舉辦的毅行者慈善步行活動,愈來愈多本地以至外國遊客欣賞這條橫跨香港東西的郊遊徑,2016年更被國家地理頻道評為世界20條最佳行山徑之一。
今次郵票雖然仍舊是精選每一段中的一幅照片,卻加上了由麥理浩徑搜集得到的泥土印在郵票上並縷空方式加上箭頭,這就似乎是畫蛇添足,令郵票照片並不完整,平白浪費了照片,縱使照片也並非非常吸引。有比較特別的是啟用40週年的10月26日當天是星期六,故郵政局特意挑選了最接近的星期四(按:香港郵政發行郵票通常是星期二或四)即10月24日發行,巧合地當時時值反修例運動的末期,道路仍然受到示威活動阻塞,要走齊10個景點相關郵政局銷戳稍為有一點難度。香港至今共有4條長途的行山徑,故《香港行山徑》系列應當最少發行4輯,當然如果把一些較短的山徑也發行另作別論了。時隔6年後香港郵政似乎受到提示把已經忘記了的這個系列重新出土,結果是在2025年下半年度挑選了全港第二長途的衞奕信徑(Wilson Trail)發行郵票。衞奕信徑由香港島南端的赤柱峽開始向北走,中間以地鐵橫渡維多利亞港後便由油塘魔鬼山向西進發至城門水塘,然後再次北上至鉛礦凹往大埔,
就如上面的說明一樣,麥理浩徑一開始便在西貢半島逆時針方向抵達香港最東端,例如有最受歡迎的鹹田灣,因浪急和暗湧這個優美天然海灘並不適合游泳;麥理浩徑離開飛鵝山後便進入市區邊緣,在大老山、獅子山和筆架山山脊穿過,從高處欣賞香港特有的九龍半島石屎森林景色。
《衞奕信徑》郵票再次回歸平淡純粹以照片突出10段路徑的主要特色,明顯是縷空設計和把泥土印上郵票的效果並不討好,事實上亦都是劣評如潮。不過這輯的照片選擇也略欠心思,相片雖仍是由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10幅平淡的照片明顯已經和已發行的兩輯《香港自然景觀》系列比下去,整體來說三輯《香港行山徑》系列選用的照片普通得像一般行山客的「打卡照」。
這套《衞奕信徑》郵票被編排在2025年秋季中段發行,按理香港或華南地區氣候不再如盛夏般炎熱而適合遠足活動,惟近年的氣候變遷已經打破了這個定律,不變的是10月仍處於颱風活躍季節。在郵票發行當日正值超強颱風樺加沙逼近香港而需要延長首日特別戳蓋銷期,係繼2018年《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因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後第二次因颱風作出的特別安排,不同的是今次是颱風襲港前夕郵政局預計祇營業半天,要由南至北走遍10間相關郵政局蓋戳的難度巨增,結果這系列郵票又一次遇上不順利情況了。
伸延閱讀|
被騎劫的自然風光|《香港自然景觀-群山》
香港《鳳凰徑》及《江啟明素描作品》
小菜鳥的博客
2025年10月25日 星期六
郊野縱橫|《香港行山徑》系列:麥理浩徑與衞奕信徑
編寫日期|2025/10/4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貴族監獄|英國古堡系列《倫敦塔》
編寫日期|2025/7/23
英國從2017年開始發行的古堡系列郵票在拖拖拉拉的情況下在去年終於迎來第4輯,與其說是「英國」倒不如直接講明是「大倫敦地區」(Greater London),因為4輯所挑選的都是這個範圍內的城堡,毫無例外今輯的倫敦塔(Tower of London)就位於倫敦市中心。雖然它今天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產,然而在悠久的歷史上卻是臭名昭彰的貴族監獄。
倫敦塔郵票看起來很無聊實際也很苦悶,畢竟其建築登上郵票其實已經有4次之多,而其收藏的寶物近年也出現在郵票之中,
倫敦塔的歷史因其長篇大論我就不詳細介紹了,最少它是在1078年建成了白塔(White Tower),亦即倫敦塔的主建築,隨後的一個世紀把周邊的建築群完成;至十三世紀末再作重建並在十四世紀末才停止擴張。雖然早期是皇室的宮殿亦是當初的主要用途,但其後倫敦塔變成監獄實際的聲名比起皇宮更大。
現今倫敦塔除了是歷史遺跡也作為博物館以及收藏王室珠寶用途,當然已經不作為皇宮甚至是監獄,1988年倫敦塔作為單項建築登錄在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然而,倫敦塔在十六世紀中葉仍然是監獄的同時卻逐步向遊客開放參觀,包括1669年開始的英國王冠珠寶和十八世紀的皇家獸苑,近代每年都有過百萬來自國內外的遊客到訪。
當然不能忘記倫敦塔的渡鴉,這些不能飛的渡鴉可以說是倫敦塔的象徵,相傳必定要伺養6隻以免國家遭逢厄運,至於這幅原圖片純粹是搞笑了。
伸延閱讀|
大鐘不笨|英國古堡系列《倫敦西敏宮》
英國古堡系列《漢普頓宮》
英國布倫海姆宮
2025年10月9日 星期四
#UPU150|促進各國通信和賦能各國人民的150週年
編寫日期|2025/8/28
對集郵者來說,對國際郵政管理機構「萬國郵政聯盟」應該是頗為熟悉,我想不少人都是在紀念郵票上片面知道他們的存在,而不知道他們是制定各種郵政服務以至收費的標準。去年萬國郵政聯盟終於創立150週年,不少國家都例行印行郵票紀念,祇是同年間丹麥郵政宣佈在翌年終結全部業務,甚為諷刺。
一如以往開一篇文章當然不是講歷史而是去年多國印行的《萬國郵政聯盟150週年》紀念郵票,不過好不幸並非全體會員國都有印行郵票,例如英國和美國便沒有了,但他們在1974年卻有印行100週年的紀念郵票。至於為何不發行,
英國和美國都曾經發行過數次萬國郵政聯盟週年紀念郵票,惟獨2024年雙雙缺席。
不難理解可能是題材並不重要、非100整數事件(但卻每10年發行二戰終結紀念郵票),又或者是如美國般與萬國郵政聯盟交惡而索性無視。
© 2020 Universal Postal Union - All rights reserved.去年的世界郵政日中文版海報,留意主題之一是「促進各國通信」,但150年來有多種原因始終都有地方與世界斷絕通訊往來,萬國郵政聯盟未曾有任何行動。
不知萬國郵政聯盟集郵局那根神經出現問題,自5年前搞起了希望會員國統一《萬國郵政聯盟145週年》郵票圖案後每年都設計一幅口味甚重的郵票圖希望會員國在《世界郵政日》發行同圖郵票,惟事實上不少集郵者都不甚欣賞,仍然支持純粹是因為「聯合發行」而已。去年的《萬國郵政聯盟150週年》毫不意外又再有官方的建議圖案,還要是莫明奇妙,和主題毫不相關的紫色和藍色帶稜角色塊。結果是不少國家都另行自己設計,或者簡單跟一下萬國郵政聯盟定下的主題顏色,當然還是有直接用官方設計的國家以省金錢。然而,相對之前75、100甚至125週年的紀念郵票,整體創意度明顯下降了,要不是官方的150週年標誌就是白鴿口含信件的設計,連經典的萬國郵政聯盟標誌或標誌上原來位於瑞士伯恩總部外的萬國郵政聯盟紀念碑也都是少數國家郵票上出現,1
2
3
4
5
6
7
8
從25到150|每逢25及其倍數都有國家印行萬國郵政聯盟紀念郵票,從75週年開始也就是戰後更是各國爭相發行,至100週年達到高峰。這裡分別是 1 瑞士1900年的25週年,留意除了國家名欠奉更是以確定始創會員國身份的日期由1875年開始算起;2 瑞典1924年50週年紀念,這年會員大會在斯德哥爾摩舉行;3 法屬阿爾及利亞在1949年發行的75週年郵票,開始脫離傳統關於郵政元素。4 及 5 分別是日本在1974年和泰國在1999年的郵票,係以以郵遞相關藝術品作票圖。其實在中間偶然有國家發行郵票紀念甚至每年在「世界郵政日」發行郵票,例如南韓曾在1964年發行過90週年紀念郵票,而北韓、6 阿爾巴尼亞等也曾在2009年印行135週年紀念郵票。7 係科羅摩在2019年發行的145週年郵票,這票圖是萬國郵政聯盟提供,但趣味地 8 聯合國在150週年紀念郵票並不使用官方票圖。
消失的歷史|1874年9月15日全球22個國家郵政首長在瑞士伯恩外國會議禮堂(Rathaus zum Äusseren Stand)商討統一郵政規則事宜隨後在10月9日簽署《伯恩條約》,這日子雖確認為萬國郵政聯盟成立日,但當年開會地點一度成為餐廳,沒有人記得這裡是萬國郵政聯盟成立地。
似乎是刻意避開以免和之前的紀念郵票撞圖。如是者,我在收集這個系列時先剔除了所有純粹是150週年標誌或其官方郵票圖的國家,
安道爾並非萬國郵政聯盟成員國,不過為安道爾提供郵政服務的法國和西班牙均是會員國,故每次都有印行紀念郵票。
另外以信鴿這種老掉牙的構圖也不予太多考慮,可惜香港就是以這為設計,無可避免要收集作為這個系列的開始。
去年萬國郵政聯盟與Postcrossing合作出版明信片並將設計圖公開版權,除鼓勵多寄實體明信片外也建議集郵者用以製作原圖片,這幅原圖片是格恩濟官方製作。
值得一提的是萬國郵政聯盟在慶祝創建150週年之際,剛好在2024年時慶祝經營4個世紀的丹麥郵政(PostNord)決定從2026年開始終止提供所有國內外郵件及包裹業務。翻查萬國郵政聯盟網站的新聞簡報卻未見有任何消息提及,似乎是萬國郵政聯盟不願多提傳統郵政窮途末路的事實。
(Weltpostdenkmal)可能已經出現了無數次而陳腔濫調,具代表性的萬國郵政聯盟標誌及標誌原作萬國郵政聯盟紀念碑都絕少出現在去年萬國郵政聯盟150週年紀念郵票中,在統計過後竟然也沒有10個國家以此為圖,塞爾維亞算是最有誠意的郵政機關之一,除了紀念碑也一併把萬國郵政聯盟發起人海因理希(Heinrich von Stephan)放在郵票上,
係唯一出現他肖像的國家。海因理希自1870年便是北德意志邦聯的郵務主任,其時德意志邦聯的17個邦國以至各國郵政局對郵件收費定義並不統一產生爭端故請各國商議,他先統一了全邦聯的郵政制度,然後得到瑞士政府協助在1874年9月15日召開會議並在10月9日與全球22個國家包括塞爾維亞在伯恩簽署了《伯恩條約》,
德國在1997年印行郵票以紀念海因理希逝世100週年,留意票圖有一座電話,係因為他是把第一座電話機引進德國。
他隨後在1876年成為德意志帝國的郵政總局局長。在此順道一提海因理希亦是明信片的發明者,他早在1865年便向德國郵政當局建議發行,結果是第一張明信片是1869年10月在奧匈帝國發行,為普法戰爭的士兵提供比郵件更為廉價的郵政服務。
萬國郵政聯盟與法國曾在2009年聯合發行郵票紀念雕塑座立萬國郵政聯盟100週年,雖然聖馬索勒內是1903年贏得比賽,但雕塑要在6年後才完成。
萬國郵政聯盟以《伯恩條約》簽署日為成立日,最初期並未有機構標誌,1903年法國雕塑家聖馬索勒內(René de Saint-Marceaux)以「環球」(Autour du monde)為題的青銅雕塑贏得萬國郵政聯盟舉辦的比賽,這比賽的目的係慶祝萬國郵政聯盟成立25週年而希望在伯恩建立一座紀念雕塑。雕塑以5個來自不同大洲女性手牽手圍繞地球,然而當年未有就把雕塑圖案化成為萬國郵政聯盟標誌,現今的標誌要在1967年才確立。
除了塞爾維亞,有以萬國郵政聯盟紀念碑和標誌為圖的也包括葡萄牙、日本、格恩濟和星嘉坡,5幅明信片雖然是古典明信片,但全部拍攝效果都不同。卡蕯布蘭卡郵政及電報大樓伸延閱讀|
(Hôtel des Postes et Télégraphes de Casablanca)並非所有郵政機構都以萬國郵政聯盟定下的郵票圖和主題色作郵票,還有不少都是以郵政服務和用具為主題設計,如上所述也有郵票是以萬國郵政聯盟標誌和紀念碑為設計,但用郵政相關建築作圖就比萬國郵政聯盟標誌更少了。
摩洛哥這枚郵票吸引之處係以卡蕯布蘭卡郵政及電報大樓和伯恩萬國郵政聯盟大樓為圖,這兩座建築雖然都是建於二十世紀且僅相差50年但卻以不同風格出現。卡蕯布蘭卡郵政及電報大樓位處新城區域中央法蘭西廣場(Place de France)位置,靠近巴黎大道(Boulevard de Paris)之上,由Adrien Laforgue以馬格里布的阿拉伯式(Arabisance)風格設計,與同期法國其他殖民地以法式風格的郵政建築不同,這種風格政府建築僅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找到。現今的萬國郵政聯盟總部由H. Daxelhofer與H. Andres在1968年設計,僅花兩年時間在1970年5月20日啟用,在外觀上並未有太大特色明顯以實用為主的現代風格,
也有不少國家在1970年發行郵票慶祝萬國郵政聯盟新總部落成,除上述信封的瑞士外,這枚由杜拜發行的郵票更是追上當年太空熱潮。
值得留意是新大樓外牆嵌有原在1953年裝置在新建成的第一代大樓上並曾一度代表萬國郵政聯盟速度和溝通的飛馬雕塑。
明月千里寄相思|世界明信片日.萬國郵政聯盟145週年
非一般的郵票|國際組織在瑞士官方郵票及郵局
感謝|法國郵政 (Phil@poste, France)、格恩濟郵政集郵服務 (Guernsey Post Philatelic Services)、摩洛哥郵政集郵處 (Division Philatélie, Poste Maroc)、葡萄牙郵政集郵處 (FILATELIA, CTT Portugal)、塞爾維亞郵政郵票部 (Sector Srbijamarka, Pošta Srbije)、瑞士郵政集郵處 (Briefmarken und Philatelie, Post CH AG)
訂閱:
意見 (At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