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2023年社會雖然回復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前一樣,不過已經人面全非,而網站一如網站通知所預告將不會再作恆常更新,惟這不等於完全終結,各位有時間的話不妨看看舊文,我已經將全部文章重新編輯,最後仍然要感謝各位多年支持。

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香港《鳳凰徑》及《江啟明素描作品》

在上一篇有關香港郵票文章中曾提到2016年下半年只有兩套郵票有興趣,第一是《香港行山徑系列:鳳凰徑》,另一套是《香港館藏選粹:江啟明素描作品》,兩套郵票都是地道的近代香港主題,比起沉悶乏味無趣的紀念或與香港毫無關係的郵票更為吸引。


不過說實話,縱使主題有趣味性,但設計與市面商業產品脫節的話一樣都是不太吸引,這兩套郵票對我而言確實乏善可陳,沒有任何特色。

10月13日的《鳳凰徑》郵票採用12枚大套票形式展示位於大嶼山的鳳凰徑,全長70公里共分12段的鳳凰徑從東南方的梅窩開始向西北方向至大東山、伯公㘭後橫過東涌道然後經過昂平及萬丈布至西邊的大澳,

另一次補做的《漁村風貌》極限片,明信片是前市政局在1985年出版的《昔日風貌》,這次還有一張明信片製作了《香港節日》端午節原圖片。
向南折返狗嶺涌、石壁、水口及貝澳返回梅窩終結。雖然部分路難度極大,但部分路段中的較高處是熱門觀看日出及雲海勝地,每到周末日都有市民郊遊和露營以等待日出來臨,套票中第3枚的日出景色便是由伯公㘭營地向東拍攝。這套郵票雖然比平常每吋300線高一倍的每吋600線平版印刷,但設計上的多餘裝飾物卻成為嚴重敗筆浪費了精彩的照片和印刷效果,縱觀近數年的香港郵票都是喜歡在一些本應留白的地方硬加無謂的圖案,偶然一次半次我想應該是設計師風格,但不少郵票都有相同問題就是郵票設計諮詢委員會的問題了,這些外行人總喜歡加上個人觀點,往往認為「愈多愈好」、「不應留一點白」甚至「畫雞要畫出腸」的效果,結果平白把好的意念殺掉,實在遺憾!

這套郵票原地郵政局都當然是在大嶼山,除了愉景灣外其他三間郵政局,包括起點的梅窩、中途經過的東涌(如果不計算流動郵局大部分嶼南地方都「接近」東涌)和最西邊的大澳。


整套郵票分拆為三組分別從東涌 (TCG)、大澳 (TAO)及梅窩 (MWO)郵政局寄出,流動郵政局 (MOB2)因時間和郵戳考慮未有製作。
故此走訪三間郵政局是一件頗有挑戰性行動,原因之一是大嶼山的巴士服務並不像市區一樣方便,平日非繁忙時間班次往往是45至60分鐘不等,而車程則是45分鐘至1小時,如果像這次要從中午12時起從東涌開始先到大澳後到梅窩然後乘坐小輪返回港島,都要計算好行程上的時間准確乘搭那一班巴士前往下一站,以免錯過郵局在4時30分停止營業。有朋友選擇下午停泊在長沙的流動郵政局,不過我早就放棄,原因是流動郵政局的郵戳並不准確顯示郵票原地,而另外由大澳至梅窩一程便需要在中途站下車,這樣便一定趕不及四時左右到達梅窩了。


《活化香港歷史建築》中的前大澳警署,但為何郵戳不是首日?只是因為首日當日到達郵政局時間是4時35分,住在離島的時間觀念是很重要,慢一分鐘牽連甚廣。
講到大澳其實已經是第三次出現在香港郵票上,第一次是2006年與葡萄牙聯合發行的《漁村風貌》,香港的連票出現了大澳棚屋及特色土產鹹魚;第二次是2013年的《活化香港歷史建築》(第一輯)中的舊大澳警署,警署位於大澳石仔埗街的盡頭,即是渡輪碼頭的隔鄰,警署在2012年改建為大澳文物酒店;而這次則展現從橫水渡橋欣賞大澳日落西山的美景。

心經簡林及昂平大佛的原圖片:的而且確此片並非最佳,不過這張片我是在東涌郵政局附近的書店買來補做的,原來就沒有計劃做這張片。大澳棚屋的極限片,是已經結束的「大澳文化工作室」用來幫補博物館營運開支的套片。博物館位於永安街處,不過在一次颱風後的大水浸而徹底把館內藏品破壞,而餘下的明信片和其他書籍亦被浸壞,不久後因無力復原而結束營運。


2008年補做的《漁村風貌》極限片,仍然是「大澳文化工作室」的明信片。我嘗試一個人從大澳經東澳古道步行返回東涌,中途經過深屈村、䃟石灣及沙螺灣,雖然是下雨天我只用了2小時多一點就行完全程。

2016年最後一套郵票是香港館藏選粹的《江啟明素描作品》,江敎授善長使用鉛筆以速寫的方法描繪香港街頭的景色,作品從七十年代開始至今,除了鉛筆素描,亦有加上水彩的鉛筆素描,至於油畫則是少數。作品現大部分收藏在尖沙咀的香港藝術館,原地是尖沙咀郵政局無異。

這套郵票票幅較大,但特色是以雕刻版及平版印刷。可惜是如果用放大鏡觀賞,只見到雕刻線條混亂,細節部分完全沒有素描感覺,如果能夠有一本江啟明圖集一同欣賞更是感受得到。郵局一如既往並未有說明雕刻者是誰,我想都是成本考慮以電腦雕版了!而小型張紙邊設計亦實在無言,只是以郵票放大了事,如果像澳門的小型張一樣全幅過不是更好嗎?真是又一次浪費了極好的題材。

實寄封沒有太大特別,只是符資原地實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