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2023年社會雖然回復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前一樣,不過已經人面全非,而網站一如網站通知所預告將不會再作恆常更新,惟這不等於完全終結,各位有時間的話不妨看看舊文,我已經將全部文章重新編輯,最後仍然要感謝各位多年支持。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郵票時光機|《穿越時空的德國》
編寫日期|2025/8/10

上一篇文章中曾提及《穿越時空的德國》系列郵票,這組郵票自2022年開始發行,雖並沒直接表明目的但郵票圖明顯地係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同一地方影像作對比,暗諭系列係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而作的歷史回顧。德國作為戰敗國,用「勝利」顯然並不洽當,但回顧德國這80年間瘋狂的歷史卻從另一角度給現今社會作出警示。
回望過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和同樣是戰敗國的日本在這80年間發行的有關於戰爭紀念的郵票並不多,似乎是為了不想宣揚納粹和軍國主義居多,無獨有偶的是他們兩國僅有的紀念郵票都是側重於戰後的發展。日本固然因為美國的幫助在戰後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然而德國在戰後卻遭到東西陣營瓜分而進入冷戰中心之中,
德國並不如其他歐洲國家一樣每10年都要發行戰爭紀念郵票,1995年當年歐羅巴系列主題正是《停戰50週年》(50. Jahrestag der Beendigung des Zweiten Weltkrieges),德國除例必發行之外也有印行小型張紀念;另外亦有一幅小型張紀念從集中營釋放囚犯50週年。
直到1990年代冷戰結束才踏進真正和平之路。

由2022年起德國每年都發行一枚郵票以分割圖形式展現某一個景點的戰後初期和現在的影像,這組命名為《穿越時空的德國》(Zeitreise Deutschland)系列郵票從來未有說明發行目的,甚至是隨郵票發行的套摺卻將景點所處的城市細說從頭,把焦點變得模糊。可是郵票選圖卻有一種潛在規則,令人一眼看穿這是德國戰後的回顧。

這系列並未如上一篇的《德國的歷史建築》(Historische Bauwerke in Deutschland)般從發行之初便計劃要製作原圖片,原因係自德國郵政蓋銷郵票的油墨從黑色轉成藍色後質素便大幅下降,
德國郵政仍在售賣中的一款郵摺,係2024年時與柏林勃蘭登堡門同期推出,預視圖可見整個套摺係講述二十世紀柏林的發展。
就算不下降其實視覺效果也不如黑色理想;另一方面這幾年間臨時郵政局的數目大減,使到對德國郵票缺乏興趣,故可以見到第一枚科隆主教座堂及霍亨索倫橋原圖片係以日戳補做。

至目前已知德國2026年的郵票發行計劃也將有一枚《穿越時空的德國》系列郵票,主題會是烏帕塔爾懸空纜車(Wuppertaler Schwebebahn),這世上少見的懸空纜車交通系統同樣在戰爭期間的1943年被盟軍催毀,復員時期以高速度重建並在1946年重新運行。
真尼沙卡爾.馬克斯機場
(Flughafen Karl-Marx-Stadt) 2025
1926年5月開始使用的真尼沙機場原擬在1910年興建以服務這個德國東部的工業城市,惟德國在這年間發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拖延。在戰間期除了商業航班也有舉辦不少航空活動,至1937年機場關閉,雖然在1939年曾短暫開放但在二戰時期作為飛行學校,
真尼沙在東德政權控制時一度更名為卡爾.馬克斯城,城內當然是有馬克斯雕像,2018年馬克斯誕生200週年期間卻未有得到重視。
戰後德國東部劃分蘇聯管理故機場順理成章被蘇聯使用。在東德成立後,真尼沙在1953年被更名為卡爾.馬克斯城(Karl-Marx-Stadt),機場也隨城市一併更名,此時機場已恢復商業航班服務,祇不過多是東方集團國家的航綫,直至機場在1969年終止營運變成今天的弗里茲.赫克(Fritz-Heckert)住宅區,僅航空樓被保留。2025年真尼沙獲選為「歐洲文化之都」,德國郵政並沒有單獨印行郵票而在本年的《穿越時空的德國》系列作代替。
勃蘭登堡門可以名正言順可以蓋柏林首日發行郵戳而無需考量臨時郵政局或日戳,故可以製作多幾幅原圖片,這片以1900年代照片印行明信片係朋友遊德所寄贈。
柏林勃蘭登堡門
(Brandenburger Tor) 2024
熟悉的柏林勃蘭登堡門上一篇介紹加密郵票的文章出現過了,但我刻意未有任何介紹,是因為這枚郵票更值得說明。郵票上圖片用上了1988年東西德分治期間末段,1980年代後期東德對人民的高壓控制開始瓦解,東柏林地區居民祇要向警方申請便容許跨過勃蘭登堡門進入西柏林,
郵票重點是勃蘭登堡門前的柏林圍牆與及警告字句,在冷戰期間勃蘭登堡門作為東方集團與西方陣營的橋頭堡,柏林圍牆因而掘起。至於因柏林圍牆而被槍殺的人雖然有說多達245人,但官方至今並未有公佈正確數字。
直到1989年東德政權終於支持不住宣告告終,東西德在翌年合併回作單一國家,勃蘭登堡門作為橋頭堡與柏林圍牆亦成為歷史。雖然德國郵政純粹簡單說明發行目的,但翻查歷史1814年因普魯士參加了反法同盟攻佔巴黎,使被拿破侖之前掠奪的勝利女神重歸勃蘭登堡門上;1945年4月柏林戰役納粹德軍以大炮轟毀勝利女神,以不滿蘇聯攻克柏林並在勝利女神上插上蘇聯國旗,戰後勃蘭登堡門和勝利女神得以復修。
德累斯頓聖母教堂
(Frauenkirche) 2023
德累斯頓與真尼沙同屬蕯克森自由州,不過德累斯頓作為州首府與及德國重要城市早在二十世紀初已經成為工業重鎮,縱使都市從十三世紀開始便有著豐厚歷史,卻因背起了工業城鎭之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到盟軍的猛烈轟炸。1945年2月13日連續三天的「德累斯頓轟炸」(Luftangriffe auf Dresden)接近將整個城市包括了舊城區與民居變成廢墟平地,
郵票發行時並未有臨時郵政局消息,故先作一片銷柏林首日戳原圖片作後備。
盟軍行動因而備受質疑,就連1743年建成的德累斯頓聖母教堂在轟炸中倒下。戰後東德政府僅把全部瓦礫編號存庫,並未有任何重建計劃,教堂原址成為戰爭紀念地,在東西德合併後也因為資金問題也是作為廢墟憑弔。1994年在得到國際資金後用上20年時間重建完成,在2005年10月30日舉行祝聖儀式。順帶一提德累斯頓依靠的易北河谷曾是世界文化遺產,惟因興建森林宮大橋在2009年除名。
科隆主教座堂及霍亨索倫橋
(Dom und Hohenzollernbrücke) 2022
整個系列的頭炮是1996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科隆主教座堂與前端跨過萊茵河的霍亨索倫鐵路橋,但畫面卻並不吸引以致跳過不打算製作任何封片。現今的主教座堂在1842年才重新動工建造,把之前在1560年完全停工的建築完成,成為當時世界最高的建築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雖然未受到轟炸,
這幅二十世紀初的翻印版畫而成明信片可以看到第一代霍亨索倫橋不太具規模,1911年重建鐵橋可容下多綫路軌以進入同在主教座堂前的科隆中央車站。戰後重建設計再度簡化,雖然以實用為主但在近年卻流行起在橋上掛起「愛情鎖」。
卻因為多次激烈的地面戰而嚴重損毀,在戰後多年都要靠外部結構支撐。然而更惡劣的是她前方的霍亨索倫橋,這座第二代鐵橋在1911年建成以取代1859年所建的小鐵路橋,1945年3月被德軍炸毀,以阻礙美軍進入科隆市中心,直到1959年鐵橋才重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