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在幾個世紀以前,動物學者對倉鴞的分類也有不同的說法,英國生物學者約翰.古爾德在1873年出版的倉鴞繪畫圖版,學名標註卻是林鴞屬的Strix flammea,這些圖版至今天除了檔案版權屬檔案持有者之外,都已經失去版權法例保障。 | 在這裡雖然我不打算細數但是動物學插畫師在繪畫倉鴞圖版時都會使用上他們自己認為合適的拉丁文學名,例如說1873年出版由英國學者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的圖版下面標註的學名是Strix flammea,與當今使用的屬名有異;不過古爾德在1838年亦曾對倉鴞作另一命名為Tyto delicatula,同一時期亦有學者把倉鴞命名Strix pratincola,確實頗為混亂。在十年後旅居英國的荷蘭畫師J. G. Keulemans所繪的倉鴞圖版,下面標註的學名直接把種名改稱灰林鴞的Aluco。按二名法約則,種小名在物種轉換屬種時應當保留,可是在十八世紀生物學者大多強調自己的認受性而不斷變更,© 2019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使名稱極度複雜。
直到今天,雖然倉鴞的學名已經統一為Tyto alba,不過對於物種的劃分卻存在意見。這些鳥類學者都分作兩派,第一批是全部物種也稱為倉鴞並按生活範圍和物種特徵細分亞種;另一邊相反的則分別將生活在印度次大陸、東南亞及大洋洲的倉鴞稱為東方倉鴞(Eastern Barn Owl, Tyto javanica)與及生活在歐洲大陸和除撤哈拉沙漠外非洲的西方倉鴞(Western Barn Owl, Tyto alba)。另外還有分佈在加拿大以南整個美洲新大陸的美洲倉鴞(American Barn Owl, Tyto furcata),還要注意的是這三種物種之下也再細分不同的亞種。 |
那麼倉鴞在這幾百年歷史內學名不斷變更與集郵有什麼關係?其實是有必然的關係, 另一幅由Rowley & Keulemans在1878年出版荷藉雀鳥畫師J. G. Keulemans所繪倉鴞,學名標註Aluco flammeus。 | 就如同上一篇 #雀郵樂 文章所說的戴勝和非洲戴勝,可以說是同一物種亦可以說是不同的獨立物種,戴勝的例子是不少赤道以南國家已接受非洲戴勝是獨立物種,並反映在郵票標註的學名或俗名(即英語或當地語言)上;但這種說法直到今天仍然沒有統一的做法,即是在承認非洲戴勝是獨立物種時亦可以不接受美洲倉鴞是獨立物種,的而且確大部分美洲國家在印行倉鴞郵票時只標註學名Tyto alba,2016年 ⇡ 福克蘭群島發行的倉鴞郵票是少數標示南美亞種名稱Tyto a. tuidara,近年有學者直接改稱Tyto f. tuidara以標註為美洲倉鴞亞種;可是一般的美洲地區倉鴞郵票,如2015年 ⇣ 烏拉圭的一枚仍然標示原來物種學名。 | 而非獨立物種名Tyto furcata;澳門以至中國華南地區沒有倉鴞的紀錄,惟澳門1993年發行《猛禽》郵票時卻在其中一枚繪畫倉鴞。 | 這在亞洲地區所發行的大部分倉鴞郵票同樣沒有作此標註。
如此製作原圖片的話,不論是何地發行的倉鴞郵票其實都可以按「廣義上是倉鴞」的理論處理,換句話說就是歐洲地區出版的倉鴞明信片可以配在任何地方的倉鴞郵票上。印行實拍照片或繪圖明信片歐洲廠家固然不少,但亞洲和美洲明信片商也有一定數量,當然還有以失去版權法例保障的十八、十九世紀倉鴞繪圖翻印的明信片,要製作發行次數頻密的倉鴞原圖片不是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