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2023年社會雖然回復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前一樣,不過已經人面全非,而網站一如網站通知所預告將不會再作恆常更新,惟這不等於完全終結,各位有時間的話不妨看看舊文,我已經將全部文章重新編輯,最後仍然要感謝各位多年支持。

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

When You Wish Upon a Star|在月全食吉日欣賞天文郵票

5月26日的月全食影響範圍覆蓋大部分的太平洋地區,並不像舊年6月21日那樣香港當時只能觀賞到日偏食。相比日全食,月全食這個天文現象較少國家會印行紀念郵票以作紀錄,去年台灣和中國都把握機會分別在6月20及21日發行郵票,至於香港卻早在2015年發行了,卻是紀念當年的月全食。


左起:墨西哥(1970)、
茅利塔尼亞(1973)、美國
(2017)、巴西(2019)
和台灣(2020)的日全食
郵票,五枚郵票都各有
特色,例如墨西哥的單色
黑色印刷;茅里塔尼亞係
兩色雕刻版印刷;美國
郵票加上感應油墨,中心
黑色遇熱變成月球;
巴西一枚月球位置加上
光油,至於台灣的一枚⋯
當然係一如以往的台灣
風格只有老套特色欠奉。
在文章編寫的時候只是一月上旬,各國因受到去年的武漢肺炎疫情影響都不打算太早公佈新一年的郵票發行計劃,故未能得知今年會否有日食郵票。就像舊年6月21日一次的日環食雖然影響範圍廣泛,但受到疫情影響都不是太多國家印行郵票,自稱疫情已經舒緩的中國和不太受疫情影響的台灣都在當時發行郵票,特別的是台灣 卻因為日食當日(6月21日)是星期六特別提早一天發行,似乎不太完美了。

雖然現今紀念郵票對郵局來說有如無底深淵的「蟹貨」,但如果是一些受歡迎的題材可是例外,《天文現象》就是其一。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已有不少國家在日環食出現時特別印行郵票,只是當時郵票圖稿製作並不先進,很多只能用畫的,用照片作稿也得不到什麼效果。隨科技進步,郵局都願意花心思把特別印刷效果放在郵票上,以《天文現象》這樣科幻題材郵票,加上光油、全息圖、光柵技術已經是很普通的技巧。當然向天文台或天文學愛好者購買她他們拍攝的精彩照片配合精細網綫的平版印刷術也能達到同等效果。香港在2015年曾發行過《天文現象》郵票及全息圖小型張 配合4月4日的月全食,不過郵票就出現了日環食。巧合當年的3月20日法羅群島及斯瓦巴群島可見到日環食,而法羅群島亦有為此印行郵票。

中國在6月21日日環食當日發行《天文現象》郵票,票面上也有
加上光油,奇特點在於背景圖畫上動物在野外行動的剪影。

葡萄牙在2019年發行《愛恩斯坦日食百週年》紀念郵票,1919年
5月29日的日全食範圍由南美洲的智利、巴西伸延至非洲葡屬聖多美
普林西比、法屬西非和葡屬東非。這次深入觀測除拍攝不少照片外
亦引證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中的重力透鏡效應。郵票銷戳地
挑選馬德拉的豐沙爾,為最接近當時日全食路徑。


在高處和在偏遠地方
因遠離光污染都可以在
無雲的夜空以長曝光方法
拍攝星空軌跡照片。
天文愛好者當然不會衹對日食、月食以至如上面郵票那些流星雨。彗星有興趣,這些天文現象都可以在郊外或者偏遠地方肉眼看到。在有流星雨和彗星的日子也吸引不少民眾走到郊區沒有光污染地方靜待她們的來臨。專業一點會帶備輕便的天文望遠鏡去觀測,但政府間都會資助天文學會在較高點建設天文觀測站和望遠鏡,美國和歐洲太空總署在太空建有太室望遠鏡或者放出探測船拍攝更高解像度的天體照片。近年來不少從太空拍攝的照片都被翻印到郵票上,其壯觀畫面深深吸引不少集郵者。

When You Wish Upon a Star|這些星空圖片大多都是美國和歐洲
太空總署和各大天文台擁有版權,然而他們都會慷慨在有限條件下
可以借用圖片作非商業或新聞用途,歷年不少明信片出版商就借用
圖片印行明信片夾在天文期刊內,這三塊明信片製作的原圖片都是這類。
英國在2020年再次選輯不同天文台和兩個太空總署的太空照片印行《宇宙景象》郵票以紀念英國皇家天文學會200週年紀念,留意一下套票中再有黑洞的照片入選而且和德國一枚不同。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再次出現,終於可以一睹全貌。
英國在2020年再次選輯不同天文台和兩個太空總署的太空照片印行《宇宙景象》郵票以紀念英國皇家天文學會200週年紀念,留意一下套票中再有黑洞的照片入選而且和德國一枚不同。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再次出現,終於可以一睹全貌。
德國2019年印行兩枚《天體物理學》郵票特寫他們在太空的探測活動,第一枚是德國歐洲太空營運中心控制的羅塞塔號,背後是探測船到訪的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第二枚黑洞和類星體照片,巧合郵票發行前的數月事件視界望遠鏡團隊發佈了第一幅真實的黑洞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