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大陸隨殖民主義瓦解,左傾思潮席捲西歐。1949年共產黨倚靠蘇聯的外國勢力掠奪中國大陸的控制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主義陣營國家固然第一時間承認新政權,奉行自由政治體制的西歐國家竟然在1950年代陸續捨棄遷至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法國在1964年成為第六個與中共政權建立正式外交關係西歐國家。
似乎這個話題不用長篇大論,畢竟上網搜尋一下便有海量歌頌大中國功德,甚至乎達到超現實的科幻小說級別的文章。如果不是西歐在戰後的去殖民地化與政治左傾思潮下,斷不會在1950年代開始便放棄一直堅守西方自由價值的中華民國。雖然近年歐洲因經濟下行而使右翼政黨掘起甚至執掌政權,可惜這已為時已晚,中國共產黨早就植根西歐政治及經濟領域而形成對中國的依賴,撥亂反正的道路行之不易甚至僅流於形式。
法國自1998年便首度與中國聯合發行郵票,第一套是巴黎羅浮宮與北京故宮太和殿,兩者都是世界文化遺產,惟郵票並非因重大紀念活動而發行;至2014和24年兩國兩次聯合發行郵票以紀念建立外交關係50和60週年。
這是1998年兩國首次聯合發行的郵票,同是挑選了封建帝制時代在十二世紀興建的羅浮宮與十五世紀時的故宮。
法中兩國在建交50週年時再次聯合發行郵票紀念,今次係以雕刻版與平版套印,比第一套的攝影凹版更為精緻,票圖分別是巴黎塞納河與南京秦准河,兩者雖有悠久歷史卻是近代臭名昭彰的污染河流。
這三套郵票如其他聯合發行郵票一樣都是兩枚一套各自定下圖案內容但統一的設計,巧合地也是歷史建築與地標。然而,看似純粹的風景古蹟圖案,實則卻是較量兩地的價值觀。
聖米歇爾山鎮郵政分局一直都有使用圖案風景日戳專門蓋銷由郵政局及附近旅遊咨詢中心內附設的代辦所所寄出的明信片和郵件,可惜是這次郵票發行並未有調度這把郵戳蓋銷,而首發紀念郵戳的地點更是首都巴黎,稍為令人失望。
今次僅介紹2024年一組的聯合發行郵票,票題係《法國.中國建立外交關係60週年》(France-Chine - 60 ans de relations diplomatiques),至於票圖則是英倫海峽出海處的天主教徒朝聖之地聖米歇爾山與及位處中國大陸華東地區佛教和道教,以至歷代帝王的聖山。
(1) 在1950年代以至今天兩岸政權同樣並不承認世上有兩個中國,兩者亦沒有從屬關係,故標題改中共侵佔區域的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說明與法國建交的政治實體,縱然現今一般的理解這等於中國而控制台灣及澎湖列島的中華民國簡稱作為台灣。聖米歇爾山 (Le Mont-Saint-Michel, France)
享賦盛名的聖米歇爾山處於英倫海峽東南端聖馬洛灣(Golfe de Saint-Malo),它原本是一個離岸的小山丘,在潮退時露出堤道可以步行通過大陸與小島,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二十世紀塞爾特人祭神的地方。早於中世紀初年作為高盧文化據點之一,708年阿夫朗什主教聖奧貝爾在島最高處興建一小教堂以紀念天使長彌額爾顯靈,
隨後這個稱作聖米歇爾山小島成為朝聖之地。
聖米歇爾山曾多次出現在郵票上,這枚是2015年復刻1929年發行的第一枚聖米歇爾山(第二型)郵票,當時的票值達5法郎。
梅爾韋耶隱修院(La Merveille)係在十三世紀初年在島的北面修建,同時間亦出現了6座環修道院的建築,祇是不久之後的法英戰爭中腓力二世以火攻克聖米歇爾山而燒毀。此時聖米歇爾山連同附近的諾曼第併入法國領土,在戰後得到國王出資重修。
1874年聖米歇爾山被指定為法國歷史遺跡,逃過了因法國大革命後成為監獄而毀壞並荒廢的命運,從此潮退才出現的堤道修建成永久的道路並曾出現過鐵道服務,在二次世界大戰時雖然在維希政權下卻未有受到破壞反吸引不少德國遊客,1979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係法國最早一批得到此名譽遺跡之一。泰山 (Mount Taishan, China)
聖米歇爾山自十九世紀中葉隨交通工具發展而成為歐洲人的旅遊熱點,故不乏當年出版的古典填色版明信片,這裡便有5幅填色片係同一角度但不同拍攝和填色效果製作的原圖片,我其中一幅蓋銷巴黎首日紀念戳純作紀錄。
在東方無人不曉的泰山係「中國五岳」之首,位於山東省境內,其最高處達海坺1532公尺。在遠古時期中華文化從黃土高原向東擴展至黃河出海口之時,泰山已出現在西漢時期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之中,歷史可追溯至黃帝時期領土遍及這些地方,公元前三世紀東周戰國時期齊國曾修築一道長城從泰山直到黃海抵禦他國侵擾。
自伏羲開始泰山作為道場,其後歷代皇帝登基時都在泰山舉行封禪儀式,雖並非每位皇帝也有舉行,自秦始皇開始除晉、元、明的開元皇帝外其他一律都曾封禪,最後清乾隆兩年內共10次在泰山祭祠。
中方的泰山繪圖比較複雜,硬要將泰山所有的東西硬塞在一枚郵票內,玉皇殿(Yuhuang Hall)就在泰山之顛,玉皇頂因其而得名,這裡亦是自奏始皇起舉行封禪儀式之地。泰山亦是佛教與道教聖地,在泰山範圍建有不少兩大教派的寺廟道觀。
泰山至文化大革命完結社會回復平靜後才有機會出現在郵票之上,
第一次是1983年的《祖國風光》,1988年終於出現在五岳系列之首。
泰山縱使有其深厚而豐富文化歷史,甚至逃過二千多年的不同戰禍和天災,卻仍然保持完整。可惜是1960年代末中共領導人發動的「文化大革命」使全國各地歷史文物遭受史無前例的破壞和毀滅而消失,泰山上的不少千年建築及自然風光也在此時無可避免遭逢厄運。至於浩劫後的復原,純粹是以現代物料作修復而非盡可能使用原來物料,1987年泰山登錄成為世界文化及自然雙遺產,至於這段黑歷史自然也被隱藏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