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在1966年的獵鷹郵票,「State of Bahrain」是巴林的舊稱,有詳細繪畫放鳥的步驟,此為全套8枚印刷樣稿。
我想我上邊的介紹夠了,要重申我的重點不是開一個新戰綫「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過在收集雀鳥郵票的朋友肯定知道一件事是教科文組織在2010、12和16年把「獵鷹:活態人類文化遺產」(Falconry, a living human heritage)列進名錄內,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唯一一個關於雀鳥的項目。當中涉及19個國家從東面的南韓、中亞的哈蕯克、中東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至西歐的法國和葡萄牙,範圍廣泛的原因是這種狩獵技巧源遠流長,並且受到戰爭、通商影響而擴散。一般的考究是以人工馴服飼養猛禽作捕獵行為,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敘利亞,在當地挖得的石刻中有相關的紀錄,隨後演變並影響波斯灣周邊國家,至九世紀及十一世紀傳至遠東和歐洲大陸。要留意這種狩獵方法都只活躍在有大片草原、荒漠的地區,及至二十世紀這種活動被傳至北美,然而這時侯人類的生活習慣改變,狩獵已經並非獲得食糧的主要途徑,大多數的獵鷹活動變成競賽和表演項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