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開始正題之前,我要講一下這篇要寫有少少難度,概因在本地出版書刊之中講及明信片的只有聊聊數本,當中最精典和具參考價值的是多年前出版的《香港歷史明信片(1890s-1940s)》書刊,但要觸及題目的祇在一美國明信片網誌《The MetroPostcard.com》找到相關資料,真的是感激不盡,也很有誠意把不少部分看完,獲益良多。 | ||
---|---|---|
|
在上面提及的一書中,作者在開端有介紹香港中期,即二十世紀一戰之後至二戰之間的彩色明信片印刷方式,然而作者只統一歸類為塗彩(Hand-painting)或彩色石印版(Chromolithography)明信片。當時的彩色印刷之中除了彩色石印版、 上世紀二十年代後,因航空郵件的發展和時尚品味,彩色明信片已佔據明信片市場半璧江山,不過概因技術參差及趕及大量印刷,以彩色石印版印刷的明信片不時可以見到四色版塊叠印不甚準確形成「鬼影」,使黑白明信片並沒有完全遭到淘汰厄運。有部分歐洲印刷商看準情況就嘗試以珂羅版印刷彩色明信片,因印版分辨率較高、全手工製作和使用多色色版,印刷成品細緻無網點,以放大鏡觀看圖片也清楚看到細微的地方成為賣點;而因為以人手逐個印版套印,印版的偏差亦減少不少。不過要留意當時流行的彩色照片其實是黑白攝影再另行塗彩變成,以珂羅版印刷的彩色明信片並不等於現代所稱的「原色明信片」,不同上次介紹的John Hinde彩色明信片一樣迫真。另外因為技術要求較高,並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廠商能夠以彩色珂羅版印刷畫報或者明信片,在二十世紀中葉前這些工廠都集中在德國、瑞士和法國,遠東區只有日本和中國有這技術。 可能大家到現在也未知什麼是珂羅版,幸好在Facebook搜尋到一段影片紀錄日本京都便利堂以珂羅版印刷海報的過程,這我就可以在這裡節省不少字碼,要提一提在中國大陸和歐洲仍然有非常少數印刷廠商以珂羅版印刷極為昂貴的限量書刊和複印畫作,至於明信片就只餘便利堂一家。 我在這篇文章中挑選了我過往介紹過的原圖片再次介紹,大部分都是用珂羅版彩色明信片製作,雖然《The MetroPostcard.com》有再細分早期十九世紀末的淡色調(Tinted)(例如下邊的瑞士Phototypie在1899年明信片)、雙色調 (Duotone)、至二十世紀初開始的半色調(Halftone)和最後期的全彩,但因為只是一個簡單而初步的入門介紹,這我就不細分講述了。要補充一下由二十世紀初就有是膠版印刷的明信片,之前的文章例如《長壽新星:聖彼埃及麥克隆雀鳥系列》裡面的美國阿杜邦社區國家協會圖片卡和《盧森堡《珍罕雀鳥》完結篇》的英國自然歴史博物館的明信片,印刷質素可以看到網點粗疏顏色暗啞,
只是要分辨彩色石印版明信片和珂羅版明信片除非套印嚴重不凖或者因油墨太厚令紙張破損,其實都因大部份也是以當時流行的半色調製作印版所以對一般沒有印刷知識的玩家也有一定的困難,要分辨的話只能看明信片上出版商名稱及翻查他們的歴史資料。實際一點來說,在香港不少收集郵票和明信片玩家並非看印刷工藝和明信片廠牌,甚或至圖案,一塊香港二十世紀初葉至六十年代圖畫明信片的大部分價值被落在他們覺得很有研究價值的郵票和郵戳身上,或是純粹的市場供求關係。初入門而有興趣的不妨留意歐洲的明信片,這些明信片都頗為便宜,合適的話製作原圖片增添額外的觀賞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