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2023年社會雖然回復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前一樣,不過已經人面全非,而網站一如網站通知所預告將不會再作恆常更新,惟這不等於完全終結,各位有時間的話不妨看看舊文,我已經將全部文章重新編輯,最後仍然要感謝各位多年支持。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周郵列國 影像阿非利加 |從法國獨立前的突尼西亞
編寫日期|2025/7/10

1881年法國軍隊自阿爾及利亞向東面附屬鄂圖曼帝國的突尼西亞伊貝國進行侵佔,使突尼西亞成為法國下屬的保護國,自此法國人在這守扼地中海中央的地方移民和大興土木。隨二十世紀初環球旅遊變得方便,突尼西亞也趕上旅行和衍生出的寄明信片熱潮,這些明信片真實紀錄當時代的影像,與今天二十一世紀印行的同圖郵票有著時代的衝擊。
自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在十九世紀逐個成為法國保護國或殖民地後法國人大舉移居三國,然而他們僅在離原來的舊城區建設新城和建築。十九世紀末隨攝影技術與明信片的發展,當時當地柏柏爾人、阿拉伯人與法國人的生活和建築不少都被紀錄在明信片上。1955年突尼西亞獲得自治權並在翌年脫離法國獨立,雖然與法國仍然有著外交和經濟關係,可是法國人逐步撤走返回法國,當地人掌握了明信片出版事業後選題亦趨向單一,
在獨立後至1990年代這段期間突尼西亞原圖片又不是一片空白,常見的是1965年雀鳥郵票原圖片,這片1983年才製作1981年發行的馬赫迪耶城門(Skifa Kahla de Mahdia)郵票原圖片是少數近代批量製作原圖片例子。
圖片純粹是城鎮的歷史建築和沙漠地區常見的影像,而全彩色以真實照片製作的明信片相較世紀初的出品明顯地變枯燥乏味。

講到法國人在突尼西亞生活,不得不說他們自二十世紀初法國集郵者在這裡製作原圖片,由於法國郵政局在突尼西亞發行的郵票多是古羅馬時期或歷史清真寺為圖,集郵市場留存不少當時製作的原圖片。縱使突尼西亞在二戰期間成為北非地區重要戰場,仍無阻集郵者對原圖片的製作。惟可惜是自突尼西亞獨立後隨法國人撤走,突尼西亞集郵者並未興起製作或收藏原圖片,近代的原圖片自1970年代後變得近乎空白。

近年我開始選用這些古典明信片製作原圖片,在這裡選輯部分原圖片,有些我在之前也曾介紹過,今次再度出現來一個集合。

伸延閱讀|
穿越迷宮|伊斯蘭文化之都:突尼斯市
由盛轉衰|一代港口的沒落:迦太基軍事及商業港
First Impression|迦太基國初體驗

突尼斯阿拉伯老城
(Médina de Tunis)
我們不如先由首都突尼斯開始,我在早兩年曾經介紹過突國很受歡迎的世遺景點突尼斯舊城區,2019年曾經當選成為「伊斯蘭文化之都」,就這樣就純粹就以這裡作為起點先巡視法國人留下的建築。
中央郵政局
(Poste centrale de Tunis)
法國人在突尼斯並未有拆毀阿拉伯人所建的老城,殖民時代的建築都是由老城邊緣開始擴張。突尼斯中央郵政局係建成於1892年,就位處老城旁邊的戴高樂街(rue Charles-de-Gaulle),係一幢非常經典法國十九世紀晚期風格建築。在1992年,剛好在使用一個世紀後被列為歷史古蹟,現今中央郵政局及附設的博物館都仍然運作中。
海關
(La Douane)
雖然突尼西亞貝伊國早在1705年開始實施關稅政策,但現代化的海關卻是由十九世紀末開始,直到突尼西亞獨立後仍然與前宗主國法國簽訂關稅協定。法國人在1898年建立現代海關制度時同時在突尼斯市北面阿斯德魯巴街(rue Asdrubal)建成一座帶拱頂的海關大樓,可惜這特色建築卻在近年無故拆毀,僅能在紀念突尼西亞海關建立65年郵票中懷緬。
薩迪基學院
(Collège Sadiki)
僅在舊城區西邊的薩迪基學院在1875年成立,係突尼西亞早期以歐洲式教育的高等中學,因其教育了不少精英故在獨立運動期間學校處於領導的層面,第一任總統亦即該國尊稱的「國父」哈比卜.布爾吉巴(Habib Bourguiba)亦曾在此修讀。早期學院純以法文教學,至獨立後由他們開始普及至全國學校改以法阿雙語授課。
迦太基布匿港口
(Port puniques de Cathage)
離開首都突尼斯向東穿過突尼斯湖,來到昔日迦太基國與古羅馬重要遺址迦太基。我之前也曾介紹過其中一個遺蹟迦太基布匿港口,今天這裡已經有很大轉變和變得相當平靜,路過懷緬一下我們改朝北進發。
西迪布賽義德
(Sidi Bou Said)
離開迦太基,中間經過閒人勿近的總統府和小山崗,就是一個與迦太基甚至突尼斯截然不同的地方。西迪布賽義德全個市鎮的房屋都漆上白色牆壁與藍色的窗框,甚有希臘聖托里尼(Santorini)風情,惟當地多數的是清真寺與阿拉伯式的門框。這幅西迪布賽義德清真寺廣場原圖片雖屬法國時代晚期的1954年製作,但這裡至今天大致保持不變。
傑姆圓形劇場
(Amphithéâtre d’El Jem)
羅馬帝國把迦太基滅國後大舉在突尼西亞多處建立殖民城市和設施,如突尼斯附近的宰格萬(Zaghouan)引水道、中部的有沙格鎮(Dougga)以至傑爾巴島(Djerba)。我曾介紹過的傑姆圓形劇場係北非境內至今保持最完整的羅馬時代圓形劇場,後三者都在1979至2023年期間登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凱魯萬大清真寺
(Grande mosquée de Kairouan)
有不少原圖片收集者追求世紀初以圖案郵票「形成」的原圖片,這似乎是一篇長篇故事,不過今次僅挑選一幅作介紹,係1906年發行的一組常用郵票中的凱魯萬大清真寺郵票。這座有說是北非最宏偉的清真寺在675年奠基,係阿拉伯將軍奧卡巴.伊本.納菲下令修建,佔地9.700平方公尺,其設計是首個使用馬蹄形拱門的伊斯蘭建築,在建成後至九世紀才修繕完成至今日規模。在十一世紀突尼斯宰圖納大清真(Mosquée Zitouna)寺未曾取代凱魯萬大清真前,其是伊斯蘭教思想和科學文化的中心。
雪尼尼柏柏爾村落
(Ksar Chenini)
深入突尼西亞內陸腹地,慢慢地靠近撤哈拉沙漠邊緣地帶,突尼西亞因其國土細小且靠近地中海,沙漠佔地並不太多惟亦都有不少都市處於半乾旱狀態。法國人在這裡並沒有多大的發展,故長久以來保特柏柏爾人原始生活,直至獨立後才現代化。柏柏爾人多聚居在山腰處的洞穴、或是以石塊砌成的洞穴甚至係在掘開地下泥土建築土穴居所,這些穴居都會是一個聚落以至是村莊,裡面有各種形式的服務。位處突尼西亞最南端亦是最大省份泰塔溫(Tataouine)除了有廣闊沙漠,亦有眾多柏柏爾人聚落,雖然不少已經荒廢並在附近建成現代化村鎮,但仍舊有不少人住在這些傳統洞穴內。泰塔溫市不遠處的雪尼尼係其中之一,這個在山腰上的村莊至今仍有500人左右在此生活。
加夫蕯綠洲
(Oasis de Gafsa)
自古羅馬時代開始到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加夫蕯綠洲都有紀錄在文獻之中,它位於被稱作「的黎波里石灰」(Limes Tripolitanus)的古羅馬邊界石牆附近,被統稱作馬里格布的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都存在這些非常傳統的農業遺產,就突尼西亞便有50個之多。其種植方法是底層以蔬菜為主,中間是水果類灌木,而上層則是高大的椰棗樹。加夫蕯綠洲在2011年列為聯合國全球重要的農業遺產系統(GIAHS),亦在2008年被申報成為世界遺產預備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