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2023年社會雖然回復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前一樣,不過已經人面全非,而網站一如網站通知所預告將不會再作恆常更新,惟這不等於完全終結,各位有時間的話不妨看看舊文,我已經將全部文章重新編輯,最後仍然要感謝各位多年支持。

2022年3月20日 星期日

穿越迷宮|伊斯蘭文化之都:突尼斯市
編寫日期|2021/8/10

雖然我好肯定我曾經寫過兩篇文章介紹北非突尼西亞首都突尼斯市這個迷人的都市,不過卻未曾深入的講一下早在1979年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突尼斯市阿拉伯老城區(Médina de Tunis)。適逢2019年突尼斯市、幾內亞比紹首都比紹和汶萊首都斯里巴加萬港同輪任為「伊斯蘭文化之都」,就將當年的紀念郵票介紹一次。

2014年阿拉伯聯合
大公國發行的「伊斯蘭
文化之都」郵票,沙迦
是當年代表城市之一。
經過翻查「伊斯蘭文化之都」雖自2005年開始每年分別由阿拉伯地區、非洲和亞洲區三個伊斯蘭國家輪任,同「歐洲文化之都」一樣雖未至於必定發行,但各輪任國樂於在當年印行郵票以作紀念,內容有比較乏味的代表標誌外,還好大多數是當地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築、清真寺等,對喜歡文化遺產或者宗教建築的郵迷是難得的長期系列票。可惜的是2019年就只有突尼西亞有發行一枚郵票,另外兩國幾內亞比紹的郵票代理Stamperija似乎忘記了這事而汶萊近年已絕少發行郵票,所以要收集的難度應該不大了。

3 4
2 1
宰圖納大清真寺曾經是突尼西亞以至或者是北非最規模清真寺,故在遊客之中無人不知,而從二十世紀初就是明信片熱門主圖,1 第一片係1932年的常用郵票原圖片,相片係叫拜樓前面橫街Rue Sidi Ben Arous,更多的是從住宅天台往叫拜樓方向拍攝的明信片,從照片看到 2 現代明信片和 3 1920年代的景觀差別不大,當然 4 彩色片更為理想。


A
B
完整的阿拉伯老城|原1979年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阿拉伯老城只包括伊斯蘭帝國時期的城市邊界。至於鄂圖曼帝國時期的城市範圍和城門不包括在內,直到2010年這些地區新補增為世界遺產範圍:A Rue Halfaouine位處老城北面,背後穆罕默德穆賈尼清真寺(Mosquée Abi Mohamed El Morjani)建於十三世紀;同是十三世紀建成的城西 B 凱斯巴赫清真寺(Mosquée de la Kasbah)原位處城牆邊緣,在二戰後已拆除的電車路外是現今突尼西亞政府辦公室所在地。
郵票以繪圖形式「微縮」了阿拉伯老城區的幾座重要清真寺和熱鬧情況,一枚郵票內包含了六、七項事物,異常雜亂。中間還有突尼斯湖湖邊從2003年規劃至2018年才完全落成的文化中心(Cité de la Culture)白色高塔,高塔早在建成前十年便完成,惟文化中心主建築卻拖拉了近十年;
5 6
城內清真寺數目眾多,但最吸引遊客的應該是擁有巨大八角形叫拜樓的尤瑟夫清真寺,要留意 5 明信片上的法文誤植「Mosquée de Sidi Ben Zaid」,正確應該和 6 右面明信片一樣是「Rue Sidi Ben Zaid」。
至於古典建築都是位處阿拉伯老城區內,從左邊開始第一座是建於1621年的 5 6 尤瑟夫清真寺(Mosquée Youssef Dey),是鄂圖曼帝國首座在突尼斯市內土耳其風格宗教建築,八角形的叫拜樓上木製樓閣卻是伊斯蘭帝國哈夫斯王朝工匠所製,城內在十八世紀建成的新清真寺(Mosquée des Teinturiers)也有相同特色。緊接的是鄰近尤瑟夫清真寺的 1 - 4 宰圖納大清真寺(Mosquée Zitouna)和其圓頂建築,早於698年開始興建,亦是突尼斯市最古老一座清真寺,同年亦是拜占庭帝國失去迦太基城一帶後政治中心由迦太基城轉移到由伊斯蘭帝國控制的新掘起突尼斯城,寺內160支圓柱係從剛成為廢墟不久的迦太基城運來使用,建成後更成為伊斯蘭帝國內最早的大學,無論是清真寺本身或其叫拜樓都屬於混合了倭瑪亞王朝末期和阿拔斯王朝早期風格。
一張1900年代的突尼斯老城區明信片,拍攝到宰圖納大清真寺和咫尺之遙的尤瑟夫清真寺,兩者因相隔900多年的建築,建築風格相距甚遠。
右邊最遠處的是十二世紀建成曾經是皇家清真寺的吉蕯清真寺(Mosquée El-Ksar),然而其叫拜樓曾在十七世紀中葉重建。

昔日阿拉伯人建城通常都會加建圍牆與及城門以防敵人入侵,故城內有多個集市提供日常所需,隨法國在十九世紀入侵突尼西亞後部分城牆被拆毀演變成今日模樣,郵票上左邊出現了在現今城外北方其中一個主要集市哈法尼歐廣場(Place de Halfaouine),不過卻未同時繪畫同在廣場上的薩喀布埃塔巴清真寺(Mosquée Saheb Ettabaâ),我找來一塊 7 1939年的原圖片作為補充,清真寺雖然遲建於尤瑟夫清真寺在1814年建成,但其八角形叫拜樓以義大利石材建築;右邊是曾經介紹過的其中一處卡德拉城門(Bab El-Khadhra),此城門在1891年由法國建築師重新設計重建,同年突尼西亞淪為法國保護國。二十世紀中在城市不斷發展下不再與阿拉伯老城區相連,另一塊 8 1954年的原圖片清晰可見只餘下城門。

2010年突尼西亞文化及遺產保護部成功申請把原1979年確定的阿拉伯老城區邊界擴展至部分法國人當年佔領區和二十世紀前是城內一部分的區域,包括了大部分不再和老城相連的城門和城門以外的地方如 法蘭西大道,惟一些法式建築如劇院和聖文生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Vincent-de-Paul de Tunis)只屬殖民地建築未包括在內。

7 8
9 10
一塊1939年以常用票製作的 7 哈法尼歐廣場和薩喀布埃塔巴清真寺原圖片,那些年法國集郵者在本國及其殖民地已懂得控制原圖片基本法則,雖然郵戳質素一般,但整體效果理想,這種玩法一直到突尼西亞1956年獨立後法人陸續離開,到1970年代後突國原圖片數目銳減,8 這是1954年法國政府晚期的卡德拉城門原圖片。有部分城門早已經不再和老城混為一體,例如又稱法蘭西門的 9 海門(Bab Bhar),今天已獨立出現在勝利廣場之中,而在城西北的蕯頓門(Bab Saâdoun) 10 現今更是在繁忙的迴旋處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