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2023年社會雖然回復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前一樣,不過已經人面全非,而網站一如網站通知所預告將不會再作恆常更新,惟這不等於完全終結,各位有時間的話不妨看看舊文,我已經將全部文章重新編輯,最後仍然要感謝各位多年支持。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橋過船頭自然直|以橋堤跨海、跨國與跨洲
編寫日期|2025/4/27

不少橋樑具有特色甚至是世界遺產,但我在這裡並沒有以較多的文章作介紹,唯一比較詳細的就僅有2018年介紹歐洲國家以當年歐羅巴作為主題的橋樑郵票與2019年香港及澳門的《港珠澳大橋》聯合發行郵票。去年星嘉坡、馬來西亞與澳門都有發行這個專題的郵票,就以介紹這兩套郵票的機會順便介紹發行日期較為遠古的伯利茲的橋樑郵票。
如果不計算橋樑的建築方式其實橋的用處僅僅是把兩個地方連繫在一起,這可以是一條河的兩岸、一塊陸地與一個小島等等,其實也沒有什麼可以討論的空間。但我今次介紹的橋,或者是粗暴地以泥沙堆積建成的堤道,卻是連接兩個國家甚至兩個大洲,這些連接道路不祇是交通,對文化交流也極期重要。
伸延閱讀|
爭議不斷|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及港珠澳大橋
城堡+橋=古蹟|歐䍦巴2018:橋樑
澳門 嘉樂庇總督大橋
(Ponte Governador Nobre de Carvalho)
雖然澳門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未有受到戰爭波及,但卻因為自身的地理因素及葡萄牙政府不作為,
1974年大橋通車時的紀念郵票,留意大橋葡語是「Ponte Macau-Taipa」。
並未有隨香港及遠東各外向型城市般經濟得到蓬勃發展,甚至乎離島區的居民卻仍然依靠渡輪與澳門半島聯繫。1960年代葡國政府意識到這問題決定擬建一座大橋連繫兩地,這座初名作「澳氹大橋」的跨海鋼筋混凝土橋樑於1969年正式招標興建並在翌年動工,縱使在1974年葡國爆發「康乃馨革命」而使政局動盪,但大橋工程未受到影響如期在同年完工。1974年10月5日,
郵繫港澳|雖然港珠澳大橋(Hong Kong-Zhuhai-Macau Bridge)在2018年通車時中港澳三地已經聯合發行郵票,但澳門在2019年再度印行在《澳門新八景》通用郵票上;香港在2025年更新通用郵票時也用上港珠澳大橋,惟兩者票圖是近珠海的青洲航道橋主橋和大澳北面一段路面至東出入口人工島,兩者均在中國境內。
巧合是葡萄牙建立共和紀念日,以時任澳督嘉樂庇命名的大橋由澳督與澳門商人何賢揭幕,大橋在啟用時成為世界上最長跨海鋼筋混凝土跨海大橋。

原來全長2.569公尺的大橋在1990年代時因澳門半島的新口岸區域填海被拆除部分變成陸地,但憑其獨特設計自當時成為現代的澳門標誌至今不變。然而大橋似乎因受到海水及風勢侵蝕老化嚴重,在西灣大橋(Ponte de Sai Van)落成通車後曾一度長時間封閉維修,今天出於安全考量僅容許公共交通及緊急車輛行駛嘉樂庇總督大橋。

半個世紀以來澳門已先後建成4條連接澳門半島和氹仔的跨海大橋,2024年10月1日,亦即嘉樂庇總督大橋50週年之際,命名為澳門大橋(Ponte Macau)的第4條大橋正式通車,惟注意的是澳門半島一邊落地點係新城A區,這個在澳門半島東面的填海區在2010年代才出現。
消失的長堤|連接氹仔與路環的路氹連貫公路(Estrada do Istmo)在1969年通車時可說是長堤的經典,道路雖把外十字門劏開卻形成新的生物多樣性環境,隨1990年代大型填海變成今天的路氹城才消失。
《嘉樂庇總督大橋啟用50週年》發行日期巧合是星期六,除時間較為緊迫之外大部分郵政分局也不營業,除了首日特別戳之外要蓋到澳門半島和氹仔兩邊連接點水坑尾和海洋花園郵政分局日戳最近的日子是10月7日,如此一來澳門半島一邊的原圖片似乎蓋首日特別戳更為合適。
伯利茲 洛佩斯少尉國際橋
(Puente Internacional Subteniente López)
橋樑或是長堤除了能夠跨過兩個都市、兩個國家甚至可以跨越兩個大洲,例如說我曾介紹過的土耳其穆罕默德二世大橋(Fatih Sultan Mehmet Köprüsü),
橫跨歐亞|穆罕默德二世大橋最近一次在郵票上係與蒙古聯合發行郵票,土耳其自稱是歐洲國家而蒙古是亞洲內陸國,選材非常正確。然而位於埃及的蘇彝士運河大橋(Suez Canal Bridge)也是橫跨歐亞的大橋,而且不得不說通車紀念郵票甚有趣味性。
雖然是連接首都伊斯坦堡兩岸,但它跨過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就是把歐洲大陸與亞洲大陸的分界。在中美洲小國伯利茲,她是以兩道跨河橋樑洛佩斯少尉國際橋與沒有出現在郵票上的切圖馬爾國際大橋(Puente Internacional Chac-Temal)連接廣義上北美洲最南端國家墨西哥,兩者規模雖小但意義重大,故都冠以「國際」的稱號。墨西哥係伯利茲自1981年完全獨立後早期建立關係的國家之一,至2017年兩國建立外交及友誼關係35週年時伯利茲發行了一組郵票紀念,實際上伯利茲獨立前前身英屬洪都拉斯早於1893年和墨西哥便有正式外交關係。兩枚郵票分別是早期與現今佩洛斯少尉國際橋,這條建於1964年伯墨最早期的行車邊境通道連接伯利茲聖赫勒拿(Santa Elena)和墨西哥一個在切圖馬爾(Chetumal)10千米附近的洛佩斯(Subteniente López)小鎮。在洛佩斯少尉國際橋建成之前要跨越兩地分界的翁多河便需要駁艇或船的交通工具,直至2013年洛佩斯少尉國際橋已不勝負荷在附近另建切圖馬爾國際大橋,然而這兩道跨洲大橋雖然交通甚為繁忙但除了走私客外並沒有外地人得悉兩橋的存在。
馬來西亞.星嘉坡 新柔長堤
(Tambak Johor)
連接兩國的道路我想不得不提越過馬來半島最南端柔佛海峽的新柔長堤,雖是在1924年6月28日正式開幕通車,惟早於1923年第三季已率先鋪好鐵路路軌作運輸貨物。其時馬來半島及相隔柔佛海峽的星嘉坡均屬海峽殖民地管治故堤道均沒有領土上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條「堤道」而不是「橋樑」,在新柔長堤完成之後便把柔佛海峽一分為二,船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可以在水閘通過,
這幅是1950年代後期印行的明信片,不少人因這年代兩岸並未開發難以確定那邊是新山或者是兀蘭,但祇要記得鐵路路軌在右側的話前方便是新山。
在戰後的重建把水閘取消,從比船隻並不可以以此航道來往南中國海和馬六甲海峽。

建造新柔長堤係在1911年萌芽階段,因以橋樑方式橫跨柔佛海峽成本過高,便以最粗暴方法以推土得出一條長堤解決運送物資往來星嘉坡的問題。工程始於1919年並於1923年完工,1942年1月為阻止日軍從馬來半島南下,
星嘉坡這兩年瘋狂關閉了全國六分之一郵政局,好在郵票發行時兀蘭中心郵政局仍然幸存。
英軍把堤道炸毀,日軍雖有臨時搭建橋樑恢復運作惟至戰後殖民政府才作正式重建。1965年星嘉坡從馬來西亞獨立之後,兩國在兩邊建立關卡進行邊境管制,但另一方面兩地交通日益繁忙使長堤以至兩岸近邊境道路長期交通堵塞,除加建設施外,1998年在星嘉坡大士與馬來西亞依斯達公主城建立馬新第二通道(Laluan Kedua Malaysia-Singapura)分流交通。

© 2024 Pos Malaysia Berhad
2024年兩國聯合發行郵票紀念新柔長堤100週年,這難得機會令當地集郵者在發行當日奔走長堤連接的最接近城市馬來西亞新山與星嘉坡兀蘭的郵政局。按慣例,除新山郵政總局外新山政府大部分場所在星期五休息,集郵者幸而未有出現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