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2023年社會雖然回復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前一樣,不過已經人面全非,而網站一如網站通知所預告將不會再作恆常更新,惟這不等於完全終結,各位有時間的話不妨看看舊文,我已經將全部文章重新編輯,最後仍然要感謝各位多年支持。

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山不在高|阿爾卑斯山脈下的風景綫

隨著切內里基綫隧道在2020年開通,新阿爾卑斯鐵路運輸計劃又再踏上一個新里程碑,將西北和南歐陸路運輸距離進一步拉近。但既然法國、瑞士、列支敦士登、義大利和奧地利,還有少部分的德國和斯洛文尼亞都同位處阿爾卑斯山綫,不少郵票都是和山區有關,今次先簡單介紹一下,日後慢慢按題目再講。


瑞士《歷史郵遞路綫》
原圖片,留意出現的
是義大利城市曼圖柯。
此山不同彼山|喜馬拉雅山脈雖然是亞洲的最高山脈,卻因種種原因令這裡沒有成為享受的渡假勝地。山脈北端的中國要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成功挑戰頂峰,雖然不是世界第一人(隊)登頂,他們仍然會以政治因素視之為一件具歷史意義的事,在去年又再發行《中國登山隊登頂珠峰六十週年》郵票,如上圖就是一塊純屬聖母峰(即中國自稱的珠穆朗瑪峰)原圖片了。
瑞士整個國境都就在阿爾卑斯山之中,不少郵票就涉及高山題材了,看一下原來二〇二〇年都發行了數組這樣的郵票,例如說曾經介紹過的歐羅巴《歷史郵遞路綫》,路綫是由今日義大利曼圖柯和米蘭,攀上阿爾卑斯山經過瑞士蘇黎世和巴塞爾,終點是德國賴因豪森。昔日這些地方雖然實際被不同國家管理,但名義上都是屬神聖羅馬帝國一部分。到今日當然不會再有這條郵件運輸路綫,自十九世紀不斷有穿越阿爾卑斯山脈的行車隧道和鐵路開通,大大節省時間,然而在歐洲把車開往山上早就是有閒階級的生活樂趣,甚至住在山上享受自然、落後於市區的生活,迂迴曲折的道路、建在山峰上只有基本設施的村落仍然深得歐洲人的喜愛。

1 2
3 4
5 6


瑞士東北的休菲爾斯
滕山係屬阿彭策爾
阿爾卑斯山脈最南邊
一部分,最高處欣特
魯格山高2.306公尺,
即是第四枚郵票右邊的
一座山峰,這套休菲爾
斯滕山郵票在2017年
發行。
廣泛的阿爾卑斯山雖然也包括多個分支山脈,但主要是從法國東南端一直伸延東至斯洛文尼亞、北至德國南端把寒冷的北歐和溫暖的南歐阻隔。縱然現代城市的生活質素有所改善,不過卻是不少人偏好居住在生活節奏較慢的山上,例如上邊六塊原圖片分別有 1 瑞士西南方的比勒(Bulle),人口接近2萬多人,這個位處海拔771公尺高的小鎮就在阿爾卑斯山脈北面的瑞士高原邊緣;2 瑞士聖於爾蕯納(Saint-Ursanne)位處侏羅山脈440公尺之上,村前城門和橋橫跨杜河,人口僅有800多人;3 奧地利庫夫施泰因(Kufstein)位處北石灰岩山脈與皇帝山脈之間海拔499公尺半山上,人口接近2萬人,東阿爾卑斯山就直接在奧地利中間穿過;4 瑞士索爾歐(Soglio)以其海拔高1.070公尺且偏僻難達而被義大利畫家喬瓦尼.塞岡蒂尼(Giovanni Segantini)稱為「天堂的通道」,二〇一五年更被票選為該國最優美村莊,人口僅170人的小村隱藏在布雷加格利亞山脈中間;5 列支敦士登的特里森貝格(Triesenberg)就在東西阿爾卑斯山分隔處的雷帶孔山之下,有人口2.6千多人的小鎮在海拔884公尺上,萊茵河雖就在旁邊經過但東垂正是阿爾卑斯山脈;在阿爾卑斯山分支卡拉萬克斯山脈東南端海拔507公尺高的 6 斯洛文尼亞布萊德(Bled)雖然只是8千多人的小鎮,卻因為她的布萊德湖而聞名。

上邊講到義大利畫家喬瓦尼.塞岡蒂尼,係十九世紀末的象徵主義畫家,活躍於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繪畫寫實的油畫,瑞士在一九九九年就曾發行一枚郵票紀念他逝世一百週年 ,票上的油畫是繪於一八九一年的《阿爾卑斯的中午》(Alps di maggio),現收藏在喬瓦尼博物館。博物館都設在恩加丁山谷之中的聖莫里茲(St Mortiz),這個在貝爾尼納峰之下的著名小村除舉辦過一九二八年和一九四八年兩屆冬季奧運會之外,其迷人風光亦出現在《鐵金剛大戰金手指》(Goldfinger)和《鐵金剛勇破海龍邦》(For Your Eyes Only)兩部黑金剛007系列電影內;近代藝術家積極在戶外架設巨型雕塑藝術,二〇一九年的一套《地道藝術》(Naturkunst) 郵票,Ivo Moosberger的四件戶外大型藝術品當中有三件位於坎波倫哥山口(85c)、聖貝納迪諾山口(2Fr.)和大溫特蓋倫峰(1,50Fr.)。

列支敦士登2019年發行
的南方雷帶孔山日出
和夏日景色。
第一段我提及過交通,住在山區之中其實有著很大的不便,在未有鐵路運輸時只能單靠人力翻山越嶺,就如上邊的由曼圖柯至賴因豪森的神聖羅馬帝國時期郵路一樣,現今不少瑞士高海拔地方,如 瓦爾米施泰爾山谷(Val Müstair)仍然以道路通過溫布賴耳山口抵義大利,這道路更是以2.501公尺高列為瑞士國境內最高道路,這條道路現在都變成只是駕駛者遊樂路段,當局早就已經在半山之處興建隧道節省行車時間。

7 8
9 10

瑞士1949年的一套
通用郵票中60分冰河
快車通過的朗德瓦蕯橋
(Landwasserviadukt),
大橋所在的阿布拉鐵路
穿過阿布拉山脈,2008年
作為雷蒂卡鐵路一部分
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18年《鐵路車站》
通用郵票則出現南綫貝爾
尼納鐵路的Alp Grüm
車站 ,位於峽谷中的
車站高2.091公尺,盡頭
是180度大迴圈。
瑞士和奧地利(包括昔日的奧匈帝國)在十九世紀末不斷的興建攀山的鐵路以接駁山上的村落,例如一八九二年通車的 7 布里恩茲羅特洪鐵路(Brienz Rothorn Bahn)以攀上2.350公尺的布林策羅特峰和翌年通車的 8 施尼格普拉特鐵路(Schynige Platte-Bahn)以登上2.099公尺的徐尼格觀景台,這兩條鐵路都是齒軌鐵路以利攀上徙峭斜坡。除了齒軌鐵路,瑞士也有不少纜索鐵路,9 施坦斯(Stans)有著瑞士最古老的石丹峰纜索鐵路(Stanserhornbahn),自一八九三年每年四月中至十一月中提供攀上1.898公尺高石丹峰的服務,石丹峰是烏里山脈的一部分,佔據瑞士中部位置。除了山區鐵路早在一百年前就建有貫穿南北阿爾卑斯山的鐵路隧道,而且一開始就是電器化,一九一三年完成的 10 勒奇山鐵路(Lötschbergbahn)連接伯恩和森普辛,當中的勒奇山隧道(Lötschbergtunnel)在興建時已經是雙軌行車,至今世界最長的鐵路隧道仍然在瑞士境內,新阿爾卑斯鐵路運輸計劃(NEAT)的聖哥達基綫隧道(Gotthard-Basistunnel)在二〇一六年落成,隧道穿越阿爾卑斯山脈長達到57公里,而計劃內另一隧道切內里基綫隧道(Ceneri-Basistunnel) 亦在去年貫通落成的,總長達15公里,就在聖哥達基綫隧道南方。

2016年瑞士的聖哥達
基綫隧道通車郵票
首日封,郵票加上了
掘隧道時的碎石。
原圖片出現的是義大利米蘭主教座堂,瑞士郵政設計這套郵票包含兩邊的終點代表景點:荷蘭鹿特丹和阿爾卑斯山南側義大利米蘭,代表了隧道方便了西北和南歐大陸的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