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2023年社會雖然回復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前一樣,不過已經人面全非,而網站一如網站通知所預告將不會再作恆常更新,惟這不等於完全終結,各位有時間的話不妨看看舊文,我已經將全部文章重新編輯,最後仍然要感謝各位多年支持。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英國2017至19年郵品回顧

時近年尾,不少傳媒都會製作一些大事回顧系列以重溫當年的重要新聞,不過這𥚃並非傳媒,回顧系列當然不會只放今年的郵品,甚或可能一些「倉底貨」都可能放在一齊不另外開文介紹。今次就介紹一下這𥚃未介紹過的2015年之後發行的英國郵品,至於古堡和雀鳥系列之前都介紹過了,那麼便不再重覆。
為慶祝英國《梅欽石膏像》(Machin Definitives)通用郵票發行50週年,郵局特意發行郵票和燙金小型張紀念,郵票都是復刻1967年發行的1/-通用票。然而我並沒有購置這些新郵票,僅以1967年的£1雕刻版、十進制後1972年的10p、20p雕刻版和近年的自動黏貼版1p、2p和£5郵票做了一枚紀念封。
STAR WARS ™ & © 2017 Lucasfilm Ltd.
從2015年開始,皇家郵政共發行三輯《星球大戰》,2017年一套為《星球大戰:對寶和異形》(Star Wars : Droids and Aliens),八個角色為最早期星戰系列出現的角色。當年除英國外葡萄牙也有發行《星球大戰》郵票,就用這封以紀念星戰系列40週年。
英國自上世紀開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不少日常能見的自然物種絕跡自然環境,近年不少已開發地方陸續收復吸引這些物種回歸,只是部分需要重新由歐洲大陸引入。2018年郵局發行一套《重新引入的物種》(Reintroduced Species)郵票涵蓋猛禽、兩棲動物、昆蟲及植物。套票其中一枚猛禽係魚鷹(Osprey),製作的原圖片之前曾介紹過了。魚鷹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英國十分常見,不過數量大幅下降至只有數十隻在全國各地生活,至近年才有上升。
一套六枚的《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係英國近年算是「良心」的特別郵票,同上一套一樣都沒有小型張。其實這套的重點在於第五枚尼日尼亞裔畫家伊卡.索尼巴(Yinka Shonibare)的《Queuing at the RA》,雖然主題是群眾排隊等待參觀藝術院,但對香港人來說畫面有莫名喜感。
適逢維多利亞女皇誕生200週年,郵局發行一套六枚女皇各時代頭像郵票及小型張,小型張上四座建築係紀念丈夫阿爾伯特親王或在女皇在位時建成,亦是大英帝國最鼎盛年代的建築。從左到右分別是京士敦的模範小館(Model Lodge)、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堡(Balmoral Castle)、已消失的倫敦近郊錫登漢姆新水晶宮(The New Crystal Palace)和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
《舊維克劇場》(The Old Vic)八枚郵票輯錄八套曾在劇場上演過的劇目以紀念劇埸開幕二百週年,當中就有四套是莎士比亞的作品。《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特意製作了原圖片,幸好昔日收藏不少廣告明信片才能成事,這片是早幾年有劇團在香港文化中心公演期間派發的同劇套片。
英國森林議會(Forestry Commission)成立百週年,特意發行《森林》(Forests)郵票以作紀念。六枚郵票都分別是全國不同地方國家公園內的森林景色,照片顏色亮麗,如同早兩年的城堡系列同出一轍。第一枚郵票就是色彩班爛的阿夫力谷 (Glen Affric),係蘇格蘭高地南部地區的一部分,整個高地地區近乎由原始森林組成。要注意一下,票圖中的湖面乃係以「水怪」著名的尼斯湖 (Loch Ness)。《森林》郵票的其中一款首日戳巧合地與1973年的一枚《櫟樹》(British Trees : The Oak) 郵票極為配合,毫不猶豫補做一片原圖片。雪伍德森林內這棵櫟樹有近一千年的歷史,難怪郵戳並不打算配合這套《森林》郵票而繪畫一棵櫟樹。
最後要介紹是2019年下半年發行的《皇家艦艇》(Royal Navy Ships),八枚郵票如仔細觀察係以水彩繪畫,極度精美。

如無意外這篇應該是今年最後一篇網誌,在這𥚃僅祝各位新年進步、萬事如意,下年再見。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英國《猛禽》

上一篇介紹過中國大陸的《猛禽》(第二組),今次繼續仍然介紹另一個國家的《猛禽》(Birds of Prey)郵票,就是今年英國所發行的十枚郵票,這是英國連續第三年發行雀鳥郵票,仍然都是以方形票幅規劃,只是三組郵票並非系列郵票,設計當然亦不連貫。


這樣的效果有好也有不好,好的地方是每次都會有不同風格的設計並不沉悶,但對喜歡系列票的同學就有點失望了。巧合地今年的「歐羅巴」郵票主題是《國家雀鳥》,在往日郵局會在當年的其中一套票中隨意選一枚參與這系列,然而自脫歐成為定局後這種事也不打算做了,即是2018年的《橋梁》和2019年的《國家雀鳥》都懸空缺席,不少人對此非常納悶,特別是今年隨便在十枚郵票中挑一枚加上「歐羅巴」標誌就可以了。在個人並不客觀來看,在政治和經濟上脫歐已經是十分愚昧的做法,
2018年《鴞》的套票實寄封,《鴞》的設計圖不特別我就沒有製作原圖片了。
全球一體化的經濟行為已無法逆轉,而文化上自成一體與歐洲大陸隔離更是無視當今文化交流的潮流,重點是這堆保守黨大員離地太高無瞭解英國國力與昔日已經大不如前,徒令北方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地方企業陷於困境。

回歸郵票設計本身,1 其實真的太普通了,沒有太大特色可言,甚至和早數年前曾經介紹過的 2 美國2012年發行的《猛禽》85c面值通用郵票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個人的喜好上亦不喜歡方形的郵票,
12
雖然這是英國現代郵票的特色之一,不過十枚郵票我都全部配妥明信片,只是郵戳選擇有限而有數枚不配合。借此機會我重貼2018年的《鴞》(Owls)郵封回顧一下,順道在此謹祝各位聖誕平安
套票首日實寄封分別銷官方的兩個圖戳,分別是繪畫白尾海雕和燕隼,都是強調捕食的一刻。
灰背隼 (Merlin)
鵟 (Eurasian Buzzard)
倉鷹 (Northern Goshawk)
北雀鷹 (Northern Sparrowhawk)
紅隼 (Eurasian Kestrel)
白尾海雕 (White-tailed Sea Eagle)
燕隼 (Eurasian Hobby)
遊隼 (Peregrine Falcon)
金雕 (Golden Eagle)
紅鳶 (Red Kite)

2019年12月14日 星期六

廿五年不變|中國《猛禽》第二組

中國郵政在2013年底公告的新郵發行計劃竟包括一套《猛禽》郵票,還要標明是第二組,根據初稿更是1987年所發行的T.114《猛禽》的延續。郵政局在《集郵》雜誌訪談中稱這四幅新圖稿都是當時原畫作者萬一同時繪畫,只是不被選上亦沒有打算繼續發行。


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中國大陸的系列只限於政治性比較大的題材,例如連續四年都出現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特種郵票就有四組共16枚郵票以及《北京亞運會》紀念郵票,當然如果説純風景及文化的有經典的《五岳》、《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郵票:當時各地方郵政局更是積極發行原地封及原圖片商品,然而動植物郵票卻除《熊貓》能夠「三發」之外就沒有一個是系列了。

《猛禽》第二組的首日實寄封,在那時5元就可以以航空掛號方式寄香港了,到今天已升至20元,在郵票面值不變情況下,以掛號方式寄首日封有點愚昧。
在中國大陸近年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加」下,動植物郵票出現的次數較昔日有所增加,這就不難理解為何郵政局要把收藏20多年的圖稿拿出來重用。而隨印刷技術之進步,第二組的印刷方法由攝影凹版改為雕刻版及平版套印,四枚郵票都是由郵政局培育的新晉雕刻師操刀,本來這個組合在圖稿上看似完美,只是可惜就是全敗在北京郵票廠的印刷質素了,雕刻版地方大部份都被移位或甚有疊印的次品,成品就是比20多年前的攝影凹版郵票差一大截,非常失望。事實上在中國大陸不少集郵同好對北京郵票廠的印刷質量並沒有好感,很多好的設計圖稿都毀在印刷環節上,只是不少的重點題材郵票被委以重任,就比較一下隨後由河南省郵電印刷廠同樣雕刻版及平版套印的《鴛鴦》郵票實在有極大的分別。

今次四枚郵票的原地郵局都分別在新彊溫宿的托木爾峰自然保護區及新彊鞏留的莫乎爾農場,製作原圖片的難度較大,幸好得中國大陸朋友相助,以三年多的時間完成。四幅原圖片都分別是 1 白尾鷂 (Northern Harrier):這物種廣泛生活在北半球的歐亞大陸及美洲。其實以明信片來説大可使用照片明信片,不過手頭上就有一系列的美國阿杜邦自然協會圖片卡,就用一下了。要注意英文名及拉丁文學名稍有不同,係因為隨年月而作出的修訂。
12
2 倉鷹 (Northern Goshawk):同樣亦是常見於北半球的歐亞大陸及美洲,不同的是白尾鷂是侯鳥而倉鷹是留鳥。倉鷹在不少地方如朝鮮半島、西伯利亞以至歐洲都被飼養作捕獵動物,這個活動亦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3 白肩雕(Imperial Eagle)4 紅隼 (Eurasian Kestrel):今次這兩片是大家熟悉的天地圖書印行的明信片册,原片是以長形片出現。我是製作了兩套,一套是保留原來的長形片幅而另一套則修剪成標凖明信片。留意一下白肩雕並非香港常見物種,每年都只有十數隻在后海灣和新界北林地渡冬。
3 4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北方直布羅陀|位處西歐十字路口的盧森堡要塞

現在看似平靜舒適但譽為「歐盟第三首都」的盧森堡市,昔日曾經是神聖羅馬帝國中重要的要塞,成為往來四方的中途站。亦因為這樣,自十世紀中葉開始他們將整個城市以城堡圍起,並予以作軍事行用途。至1867年卻因為《倫敦條約》而被迫拆除,雖然古跡被破壞但卻令盧森堡得以完全獨立。


2004年,盧森堡殘留至今天的防禦工程要塞與及舊城區成功登錄在世界文化遺產之中,是該國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這個廢棄的防禦工事歷史可追溯至古羅馬帝國時期,盧森堡市當時已經緊握兩條要途經阿爾澤河(Alzette)與及佩特魯斯河(Pétrusse)的道路交叉點,他們在此以木建築了簡單的城堡以保護該地區。
盧森堡堡疊係自1876年才被拆除,以當時攝影技術是有把未拆毀前城堡拍照存檔甚至印成明信片,可惜找到的都是殘餘建築。
至963年,齊格弗里德伯爵(Sigfried)得到這片土地,從此時起便把城堡重新修建,期間這地域雖連續遭到勃艮第、荷蘭、西班牙與及奧地利人佔領,但這些佔領者也對城堡加以修建以作為防禦用途,而他們的建築風格也和原先的有甚分別。中間的十五世紀四十年代,城堡曾回歸神聖羅馬帝國,但最後又落入法國和奧地利手中。

1795年法國大革命後盧森堡歸入法國之中,不過很快在1815年在維也納會議中被獨立出來成為大公國,祇是由荷蘭親王統治,同時間盧森堡亦成為德意志聯邦成員,

1994年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至2014年剛好20週年,盧森堡郵政特發行一小型張以仰角插圖方法重現古蹟,另有一番趣味。
故此盧森堡係由荷蘭與及普魯士共同管理。1830年荷蘭再分裂出比利時,而盧森堡也隨之落入比利時境內,然而隨普奧戰爭中普魯士獲勝並解散德意志聯邦,引伸出《倫敦條約》(Treaty of London)要求從1867年開始拆除盧森堡軍事要塞,不過就是因為有「北方直布羅陀」之稱譽的盧森堡城係以三層城牆結構組成,其鞏固度比擬直布羅陀城堡,令拆毀工程直至1883年才大致結束,而在拆毀前城堡內建築規模亦受到局限以免減低防禦能力,在拆毀後城市卻得以發展,盧森堡最終在1890年完全獨立。

直布羅陀和盧森堡兩地因其防禦系統在2020年聯合發行一枚郵票以表現殘留至今的炮台隧道,祇是郵票又再次和同年羅馬尼亞聯合發行一樣純屬友誼性質的郵票,當然如果能夠和羅馬尼亞一組一樣同圖就好了。順便一提,盧森堡2019年為慶祝炮台及歷史城區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5週年再度發行郵票了,不過祇有這枚真實地繪畫盧森堡炮台遺址,留意右邊原圖片蓋了發行翌日的臨局圖戳。
至於盧森堡舊城區(Grund)在現今盧森堡市的南面,中間穿插阿爾澤河並在這裡和佩特魯斯河會合,如前述的一樣,舊城區自古羅馬帝國時代已經是繁華聚居點,
盧森堡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歷史城區及其防禦城堡在2019年再次登上該國的郵票小型張中,今次係由雕刻大師Martin Mörck操刀設計及雕版,以紀念盧森堡大公集郵協會85週年。
受山谷屏障阻擋免除敵人攻擊,而實際上盧森堡城絕少甚至沒有受過戰火催殘。近代自1869年開始城內修道院(Abtei Neumünster)被改為監獄,直到1984年搬遷令全個舊城區人去樓空。從1994年起舊城區才修復,並成為盧森堡市文化中心。

除此之外盧森堡仍保存不少古舊建築,祇是近十年鮮有印成郵票,今年適逢聖母主教座堂(Kathedrale unserer lieben Frau)唱詩班175週年,郵局也特意發行一枚郵票紀念,或者歐洲的教堂重點特色都是他們的尖塔故郵票上重點也是尖塔了,歐洲的教堂重點都會組織唱詩班,一些唱詩班更在世界享負盛名。順便一提這座奠基於1613年的教堂亦是盧森堡國內唯一主教座堂,在1935年間得到擴建,也是用作安葬皇室成員的地方。
盧森堡城早建於中世紀約十世紀年代沿阿爾澤特河及皮特盧斯河交界處而建,是歐洲大陸最大一座中世紀堡壘,在十四和十五世紀時曾作擴建,至今盧森堡城及其周邊老城仍維持昔日十四世紀中世紀末期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