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2023年社會雖然回復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前一樣,不過已經人面全非,而網站一如網站通知所預告將不會再作恆常更新,惟這不等於完全終結,各位有時間的話不妨看看舊文,我已經將全部文章重新編輯,最後仍然要感謝各位多年支持。

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第三站.捷克|波希米亞溫泉療癒之旅
編寫日期|2025/4/18

歐洲溫泉療癒勝地世界文化遺產雖包含了7個國家的溫泉市鎮,卻並非每個國家都印行郵票作慶祝紀念,如之前發行過和先發行個人化郵票便短期內不再有正式的官方郵票,繼奧地利巴登與比利時斯帕之後我今次會介紹捷克的溫泉市鎮,由2023年開始至今年終於發行全部3枚郵票製成原圖片,順便把聯合國和過往的捷克斯洛伐克郵票介紹一下。
2021年登錄的歐洲溫泉療癒勝地(Grandes villes d’eaux d’Europe)世界文化遺產包含了7個國家的11個自十八世紀開始的溫泉旅行市鎮,我在之前介紹過奧地利巴登與比利時斯帕,

我在這個系列第一篇係有提及法國在2021年曾發行過個人化郵票以作紀念維希(Vichy)成為這項世遺其中一員,正式的郵票已有長久的歷史;同樣有長久歷史有1975年義大利發行的蒙特卡蒂尼-泰爾梅(Montecatini Terme)溫泉郵票,至於餘下德國3個地點僅有印行圖畫明信片。
英國在2012年發行的《英國A至Z》第二輯(UK A-Z Part 2)就包括了巴庫的羅馬浴場,巴庫市(Bath)早於1987年登錄世界文化遺產,其羅馬浴場在2021年同時登錄在歐洲溫泉療癒勝地世界文化遺產之中。
捷克斯洛伐克在1956年發行了溫泉療養郵票,這年剛好是把全國溫泉旅館收歸國家營運,除開政治因素郵票設計甚為漂亮,可以感受到在這四個地方泡溫泉非常享受,第3枚皮耶什佳尼(Piešťany)與第4枚維斯尼魯日巴希(Vyšné Ružbachy)現今屬斯洛伐克市鎮。
今次會輪到捷克從2023年開始分3年發行的3個溫泉市鎮郵票,以紀念弗朗齊歇克礦泉村、卡羅維瓦利與瑪利亞溫泉市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捷克和未與斯洛伐克分裂前的捷克斯洛伐克時期亦曾多次發行溫泉市鎮郵票,而且不少更是以雕刻版印刷,甚為漂亮。
奧地利 巴登
(Baden bei Wien, Austria)
伸延閱讀|
#鄉鎮之光【第二季】4 歐洲的咖啡廳|比利時斯帕
#鄉鎮之光【第二季】1 泡一泡舒筋活絡|奧地利巴登
比利時 斯帕
(Spa, Belgium)
3處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溫泉市鎮都位處貼近德國邊境的卡羅維瓦利州,在十八世紀前市鎮所在的地方以至布拉格係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下的波希米亞王國,在之後的1743年歸屬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洛林王朝,其最後一任皇帝弗朗茲二世在1806年解散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奧地利帝國,波希米亞因而屬奧地利帝國範圍之內並將官方語言被改成德語,其間經歷由奧地利帝國變成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瓦解成4個國家,波希米亞地區歸入新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直到1993年國家分裂。
捷克的首枚歐洲溫泉療癒勝地世界遺產郵票在2023年發行,係該國最老歷史的弗朗齊歇克礦泉村。郵票上的建築卻是1930年才建成的格勞勃館(Glauberquelle)右側面立面,新建築以覆蓋在1919年才發現的格勞勃三、四號(Glauber III, IV)及教堂泉源(Kostelním),這3個礦泉分別在29至96公尺的深度被發現。
現今所使用的捷克語名字係捷克斯洛伐克成立後所變更,其時波希米亞官方語言從德語回歸捷克語。

德意志帝國在1938年根據《慕尼黑協議》將捷克的波希米亞、摩拉維亞 (Morava) 與波蘭的西里西亞的蘇德台地區(捷克語 Sudety, 德語 Sudetenland)吞併,使這些地區的溫泉療養中心業務停滯,更甚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區猶太人教堂遭受破壞並且移除,戰後雖然幸好大部分溫泉設施未有損毀業務卻未曾恢復正常,而共產政權時代更是整個區域甚至捷克斯洛伐克全部溫泉療養中心收歸國有經營。隨共產政權面臨倒台,溫泉療養中心在1989年逐步重新私有化,並向外國遊客推廣。

捷克語 弗朗齊歇克礦泉村 (Františkovy Lázně)
德語 弗朗茲巴德 (Franzensbad)

這幅是戰後印行的格勞勃館正面明信片,可以見到新加上捷克語招牌「Dvorana Glauberových pramenů」,格勞勃館係以德國藥劑師格勞勃(Johann Rudolph Glauber)命名,他在1625年發現硫酸鈉亦即日後稱的格勞勃鹽的醫療效用,弗朗齊歇克礦泉含有豐富此種物質。
上一段提及到弗朗茲二世,他在1793年在現今稱作弗朗齊歇克礦泉村的地方建設了溫泉療養中心和渡假村,在1798年這個地方被命名弗朗茲二世村(Kaiser Franzensdorf),發展這裡的原因原於十四世紀醫學及礦物學家
也是溫泉城市的利布雷茨(Liberec)|同樣在蘇德台區域內原稱作賴興貝格(Reichenberg)也是一個捷克北部溫泉城市,她擁有著不少溫泉柱廊,雖其歷史也可追溯到弗朗茲一世惟其歷史溫泉建築在2014年已成為美術博物館,現今的溫泉旅館倒是近代新穎建築。不過利布雷茨的市政廳(Liberecká radnice)卻是該市標記,1893年啟用的她都是由維也納市政廳建築師Franz Neumann設計。
Georgius Agricola研究的結果,村鎮隨後更名為「Kaiser Franzensbad」甚至在十九世紀簡咯為弗朗茲巴德,直到1920年代才以捷克語稱作弗朗齊歇克礦泉村。弗朗茲二世在這裡除了建設了水療設施外,也建築了飯店、旅館、賭場,近代除了不斷尋找新泉源外還有新設劇院和博物館。

捷克語 卡羅維瓦利 (Karlovy Vary)
德語 卡爾斯巴德 (Karlsbad)

捷克至2025年才為這城鎮發行郵票紀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不過聯合國郵政在2022年每年一度的世界遺產系列卻出現了卡羅維瓦利市場柱廊(Tržní kolonáda)畫面,整套共6枚的郵票還有包括我曾介紹過的巴登和斯帕。卡羅維瓦利位處弗朗齊歇克礦泉村的東邊,與瑪利亞溫泉市在卡羅維瓦利州形成一個「溫泉三角」。

卡羅維瓦利歷史始於青銅時代後期,而現代的城市始於消失了的由稱作「Sedličané」的人建立的城堡,這個城堡至1226年便消失,至今仍沒找到任何痕跡。到十四世紀這裡的人始乎已知悉使用溫泉治療,發現的經過卻有多種傳說,惟噴泉2號上浮雕所記載與查理四世有關,或者是因為1370年卡羅維瓦利得到查理四世給與紐倫堡相同地位而構想的故事。城市溫泉事業自十六世紀便開始發展,十九世紀末當時稱作卡爾斯巴德的溫泉城市已經享譽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希米亞地區三個溫泉市鎮僅卡羅維瓦利在1944年9月至翌年4月遭盟軍轟炸,幸好轟炸僅波及卡羅維瓦利火車站而溫泉建築並未受到破壞,現代卡羅維瓦利除了是溫泉療養勝地也是熱門的電影拍攝場地。

以新文藝復興風格設計的市場柱廊在1883年完工,這項原僅作為臨時建築由維也納木匠師Franzem Oesterreicher負責,但卻至1990年代方才修繕重建,柱廊包括了查理四世溫泉(pramen Karla IV)、城堡泉(Zámecký pramen)與及市場溫泉(Tržní pramen)。
由捷克建築師Josef Zítek同樣以新文藝復興設計風格設計並在1871至81年興建的磨坊柱廊(Mlýnská kolonáda)係卡羅維瓦利溫泉區最大型建築,然而原兩層的設計最後因缺乏資金而變成現在的單層建築。在使用不久後的1893年曾作擴建以包含岩石溫泉(Skalní pramen),直至1982年整幢建築物再作重建,現時磨坊柱廊還包括了其他4個溫泉:磨坊溫泉(Mlýnský pramen)、布施溫泉(Libuše pramen)、露莎卡溫泉(Rusalka pramen)和瓦茨拉夫親王溫泉(Pramen knížete Václava)。
捷克語 瑪利亞溫泉市 (Mariánské Lázně)
德語 瑪利安巴德 (Marienbad)

同樣係在捷克卡羅維瓦利州的瑪利亞溫泉市僅在弗朗齊歇克礦泉村東南面不遠處,如同弗朗齊歇克礦泉村一樣她曾經被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管治,近代也曾歸併入德意志帝國。

城鎮原來僅有一所在十二世紀時建立的特普拉修道院(Stift Tepl),修道院的唱詩班早在中世紀時代已知悉那處湧出的帶酸性泉水能夠治病。
瑪利亞溫泉市曾多次出現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郵票上,在1958年發行的6枚溫泉勝地郵票,第3枚便是瑪利亞溫泉市的費迪南柱廊,首日封其餘兩枚分別是捷克中部的波傑布拉迪(Poděbrady)和上段介紹的卡羅維瓦利磨坊柱廊。
1528年國王費迪南一世擬對當地的泉水作調查,他找來格勞勃研究並於1625年發表關於硫酸納與及當地6個溫泉的文章,然而這時瑪利亞溫泉市就流行以泥濘中溫泉水來洗澡。至十九世紀初當地才正式建立第一個洗浴場,它在1818年得到政府認可,修道院院長秘書Karl Prokop Reitenberger以萊比錫東南部的水源瑪利安泉源(Marienquelle)來為建築物命名「瑪利安巴德」,城鎮隨時間過去正式也以同名稱呼。

很快瑪利安巴德建成了40多座建築物,如同弗朗茲巴德一樣吸引絡譯不絕的遊客,以至英皇愛德華七世皇儲在1910年到訪進行治療,在1930年代達到4萬多客人的記錄。1931年捷克斯洛伐克取消了特普拉修道院對溫泉的管理權,亦即是收歸國有。捷克斯洛伐克在實行社會主義後,1948年這裡成為社會主義工人階級療養之地。
不同於第一枚弗朗齊歇克礦泉村郵票,這次一枚郵票包含了2座建築物,分別是森林之泉(Lesní Pramen):建築物雖沒有確切建成時間,惟名稱係1827年左右重新設計該區後命名,泉水主要用作治療袐尿系統疾病;中間是費迪南柱廊(Kolonáda Ferdinandova pramene),係1827年特普拉修道院院長下的旨意建築,它純粹是用作開設咖啡廳或博物館的地方,前方是1528年對泉水測試的泉口,原擬作抽取食用鹽,惟最後發現鹽不能食用卻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