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2023年社會雖然回復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前一樣,不過已經人面全非,而網站一如網站通知所預告將不會再作恆常更新,惟這不等於完全終結,各位有時間的話不妨看看舊文,我已經將全部文章重新編輯,最後仍然要感謝各位多年支持。

2022年1月15日 星期六

#鄉鎮之光【第一季】5懷緬史懷哲博士|法國凱瑟斯貝格
編寫日期|2021/8/15

對不少香港人而言,無論是凱瑟斯貝格(Kaysersberg)或是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都並不認識,但對於昔日動盪的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法屬中非領土民眾來說,史懷哲卻是他們的「救世主」,雖然留駐當地或原非他所願,可是在六十年代加彭獨立後他仍在那裏並離開世界。不過這篇文章並不是說史懷哲,而是他的故鄉凱瑟斯貝格。
歷史上,凱瑟斯貝格所屬的上萊茵省以及下萊茵省原合稱亞爾蕯斯,在十七世紀前都是神聖羅馬帝國領土,後在1648年隨《西發里亞和約》割讓給法國,卻於十九世紀的普法戰爭中劃歸普魯士直到一戰結束,雖然在二戰期間再被德國吞併,但目前仍然是法國領土之內。

德意志帝國時代的彩色珂羅版凱瑟斯貝格明信片,工藝關係房屋上的木框並沒有畫上。
因其被長期被德國佔據的歷史和地理環境,區內的亞爾蕯斯傳統斜條木框和斜頂建築房屋帶有德國黑森林地區房屋風格,大部分都是由十六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建成並保留至今。除古老民居之外還有1521年建成,以石塊作為材料的文藝復興時期特色市議堂和早於1371年已有記載並在十五世紀重建至現在模樣的高塔,除用作觀察敵人入侵外還有收容囚犯之用;最有特色的是1514年的石橋以跨過韋斯河(Weiss),橋中間的石屋是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更房,當然最古老莫過於十三世紀建成的凱瑟斯貝格城堡。 亞爾蕯斯更是白鸛(White Stork)活躍的範圍,牠們如其他地方一樣都喜歡在屋頂最高點築巢。曾經在1970年代失去了牠們蹤影,不過之後再次回歸了,2018年在發行凱瑟斯貝格郵票時更是有白鸛的角色,首日郵戳也直接用上白鸛圖。

從十八世紀有紀錄以來整村的人口不過3.500人,最高峰期是十九世紀中葉未被劃歸普魯士之前,1871年《法蘭克福條約》簽定,凱瑟斯貝格隨大部分亞爾蕯斯地區被迫劃歸繼承普魯士的德意志帝國,史懷哲就是在德國佔據時在此誕生,故此他也可以說是德國人。早年他在現上萊茵省的史特拉斯堡聖尼古拉教堂任牧師,1913年首次前往法屬赤道非洲蘭巴雷內,惟一戰時期因其仍是德國人而遭法國殖民地政府拘留。
由於史懷哲出身時是德國人,到之後凱瑟斯貝格重新歸入法國才是法國人,故 1 2 德法兩國有曾發行他紀念郵票。當然,加彭發行的史懷哲郵票並不少,3 其中1963年一枚加蓋票是紀念史懷哲醫院50週年而發行。
和平後再次前往蘭巴雷內宣道並從事醫療活動,三十年代末歐戰爆發,史懷哲未能返歐而留在蘭巴雷內建立以他為名的醫院,直到戰爭結束雖然交通回復正常並且凱瑟斯貝格重新回到法國手中,但史懷哲仍留駐在蘭巴雷內。同時期英法比在非洲的殖民地逐一瓦解,1958年法屬赤道非洲解散,屬地先後獨立成四個國家,蘭巴雷內便是屬加彭共和國至今,而史懷哲亦繼續在加彭生活直到他1965年在蘭巴雷內去世。然而,史懷哲雖然在黑色非洲地區作出不少貢獻以及獲得讚賞,他在這些地方所作出的事情卻引起不少爭議,甚至認為他並不值得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2 3
一如其他偉人,史懷哲在凱瑟斯貝格故鄉有其博物館,其故居就在博物館隔鄰。至於加彭蘭巴雷內的史懷哲醫院仍然運作中並同時作為博物館,2009年被列進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之中。
4 5
2018年發行的凱瑟斯貝格係屬2017年新開始的「法國鄉下系列」(Village Préféré des Français)之一,這次我只做了兩塊原圖片,分別是 4 聖十字教堂(Église de l’Invention-de-la-Sainte-Croix)側的噴水池和停車場;和停車場隔離的 5 十六世紀民居,這座民居現今已是包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