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2023年社會雖然回復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前一樣,不過已經人面全非,而網站一如網站通知所預告將不會再作恆常更新,惟這不等於完全終結,各位有時間的話不妨看看舊文,我已經將全部文章重新編輯,最後仍然要感謝各位多年支持。

2021年2月2日 星期二

Paradise Lost|星嘉坡《天際綫》

上星期介紹完香港的《香港今昔系列-維多利亞港》,今次輪到星嘉坡的《星嘉坡天際綫》,雖然也是經典的濱海灣景緻,但卻放棄便用連票,用上超長達16厘米的廣角度郵票,把東至濱海灣公園(Gardens by the Bay)西至裕廊東(Jurong East)的高樓大廈一一收錄。
1948年9月1日,星嘉坡才以「馬來亞星嘉坡」之名獨立印行郵票,
1987年發行的《星嘉坡天際綫》第一枚是市中心的烏節路,在當年商業大廈集中在烏節路,慢慢才被濱海灣超過。
一直到1955年發行伊利沙白圖案通用郵票時才有一枚星嘉坡河景色的郵票。獨立後的星嘉坡遲在1971年才以《東盟旅遊年》 為題發行中區天際綫郵票,至1987年天際綫重登郵票就和香港一樣變了第二個模樣:海濱沿岸和中區的戰前舊廈除浮爾頓大廈和紅燈碼頭外全部一一拆卸。但其實星嘉坡中區始終太細,可以取景的地方局限在星嘉坡河出口對開開面一帶海面和伊利沙白女王步道。上世紀九十年代尾,現稱濱海灣逐步填海,建成濱海藝術中心、新達城和濱海灣金沙酒店等,郵政局以此星嘉坡中區新貌印行郵票次數在這20年間頗為頻密,其中重要原因似乎是濱海灣夜景在這年間急速冒起,極受歡迎。
我原來也沒有多製這種經典的星嘉坡天際綫原圖片,僅有的是2015年《星嘉坡50週年SG50》郵資標籤和2018年的《星嘉坡夜色》紀念郵票,巧合明信片又是同一廠牌。

為了能蓋上首日特別郵戳,我把2004年的《星嘉坡天際綫》郵票運到那邊蓋一蓋,誠言這樣做是很無聊,而且明信片照片似乎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拍攝,當時商業活動中心正慢慢從烏節路一帶移到這邊,而烏節路除商則成為購物熱點,地鐵的開通實在幫助不少。

上一篇提及香港郵政挑選「從山頂向北眺望維多利亞港」作為票圖似乎有其含意,當然這個只是我自己的猜想或者郵政局只是覺得真的太長時間沒有把這個角度的維多利亞港景色呈現集郵者眼前。
昔日的商業活動集中在星嘉坡河河口一帶,二戰後星嘉坡仍然依靠進出口貿易,把貨物經鐡路運往馬來亞,照片是運貨工人(俗稱咕喱) 從駁艇運貨上岸情況。
然而相比起香港,星嘉坡中心區除了從開埠以來是行政中心之外,一直以來都是商業活動的中心地帶,特別是星嘉坡河南岸在殖民地時代都是傳統店屋區域。1965年獨立之後,這些店屋和殖民地時代的古舊商業大樓相繼拆卸,同時重整星嘉坡河並多次填海。但重點是那些上流人士由始至今都住在相距市中心很遠的郊外地帶,甚至乎有組屋在這區出現,這樣的話用仼何角度看他們的天際綫似乎沒什麼階級之分。

不過,這不代表他們比香港優勝,星嘉坡近年經濟和旅遊業重心傾向中國大陸,甚至因其基層勞動人口不足向中國大陸引進外地勞工和移民,
由於郵票長達16厘米,縱使有海量的明信片也不是很多都能貼妥在圖案上,所以我都是只做了一塊原圖片便算了。郵票係由新達城(Sentec City)以超廣角鏡拍攝,如以拍攝原地算應是新達城郵局,不過我仍然選了萊佛士坊郵局為原地。
這些新增人口把「已經擠迫」的星嘉坡帶來不少負面問題,例如住屋需求帶來的高樓價、因旅客高度消費而推高物價,另外文化差異甚至語言隔閡的問題推向政府移民政策不當上。2011、15和20年的三次大選
補製的1996年《新中聯合發行:城市風光》星嘉坡景色原圖片,另外一枚票圖是中國蘇州。星嘉坡雖然是最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之一,但自1994年開始投資蘇州工業園,在2004年兩國為此再次聯合發行郵票。
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得票率逐步下跌,當然縱使是得票下跌,人民在極度希望政府繼續保持安穩的生活下大部份選民仍然只會投人民行動黨一票,只是他們一但把隱患引發的話⋯。

這套郵票同時有一枚1,4元「正常」郵票 ,看似是奇怪的組合但巧合的是適逢建屋發展局成立60週年,這票的拍攝地是黃埔河近實龍崗路向南望中心區的商業大廈,正前方是1971年落成的組屋Block 34 Whampoa West,在遊客之中並不算是景點,但在星洲居民來說她以320米超長走廊成為星嘉坡代表性組屋,而且地點就在中心區和小印度不遠處。有點可惜的是雖然知悉確切拍攝地和附近有什麼郵政局,無奈末有適合的明信片也只能略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