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2023年社會雖然回復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前一樣,不過已經人面全非,而網站一如網站通知所預告將不會再作恆常更新,惟這不等於完全終結,各位有時間的話不妨看看舊文,我已經將全部文章重新編輯,最後仍然要感謝各位多年支持。

2022年1月31日 星期一

農曆新年期間限定|《香港懷舊小食》
編寫日期|2021/6/29

在舊日,各交通要點、屋邨空地和工廠區街角都會有一架架手推車如同一個小墟市售賣熟食,因其衞生問題和「走鬼」帶來的風險,這些流動熟食車幾近絕跡或是走進店面,但卻在每年的農曆新年期間因相關管理部門休息而短暫出現。然而,自2016年的旺角警民衝突衍生的政治問題,再加上2020年的武漢肺炎,街邊流動熟食車可說已經走上絕路。
或許正因如此,香港郵政在2021年上半年的郵票發行計劃中就有一套《香港懷舊小食》了,雖然郵票介紹說明中看不到為什麼要發行這套郵票和發行目的,
先記著郵票小型張上的五種食物,很多集郵者都不解為何這四種只放紙邊而不印在郵票上。
不過就是估計到因為某事物即將或已經消失而在郵票上懷緬下過去,情況就同之前一年的《維多利亞港》郵票一樣。事實上就只計今次郵票和小型張的食物來說,終極在街邊的小食店都會找到,這些食店和以前一樣都是買完後站在路邊的一角享用,不同之處是食店都是由食物環境衞生署發出牌照,衞生程度稍比以前的無牌流動小販理想,無論如何,都回不了昔日無牌小販興盛年代的風貌。

既然如同上面所說,登上郵票的小食又不是已經消失於市面,甚至有部分已經消失的更為傳統和特色的小食卻未能登上郵票,那麼郵政局是以甚麼準別挑選這十種小食呢?郵局卻到今日都沒有解釋。只是這套郵票卻令人想起逐步消失的流動熟食小販文化:在戰後,香港市面迅速復原,再加上隨後的國共內戰令大量移民來港,雖然這段時間經濟起飛但新增職位不足以吸收新人口,除一部分人以中國帶來的資金作小生意,另外一些沒什麼資金的便在車站、工廠和戲院外以簡單木頭車售賣熟食,至七十年代末這些流動熟食小販隨處可見,但亦因沒有管理而帶來衛生和安全問題。自八十年代,市政署著手打擊這類小販,「走鬼」時發生意外時有所聞,而隨住市民關注小販的衞生狀況,加上千禧年間金融風暴令店舖租金大幅下滑,部分流動小販亦改為租貸店舖經營。當然仍有部分會選擇在農曆新年期閒作「短綫投資」,趁食物環境衞生署這段期間放假而短打數天,在深水埗、旺角、銅鑼灣一帶擺檔,回復昔日食街的時光。
郵票及小型張上的七種小食都應該不用多作介紹,惟重點是這七種有多懷舊卻令人摸不著頭腦,引起爭議。
澳門去年發行的《澳門特色老店》其中兩枚郵票,是沙梨頭的盛記白粥和氹仔舊城區的晃記餅家,兩店在澳門已有過百年歷史。
可是,畢竟有部分人以不同原因甚或政治理由就是不喜歡無牌熟食小販,令食物環境衞生署和房屋署近年積極在農曆新年期間執法,往後因「走鬼」而出現零星衝突,2016年農曆新年旺角砵蘭街掃盪小販時更演變成激烈騷亂。然而政府只著重打擊這些無牌熟食小販卻沒有打算幫助他們在法例規管下經營,令這種街頭小食文化逐步消失。當然不論是那一個政府而言所謂的規管只是權言之計,就如有獲發牌的俗稱「大牌檔」路邊食店,因其牌照未能轉讓和繼承的限制,至目前已經所餘無幾。不過這種類似的街頭飲食文化卻在南洋的馬來西亞和星嘉坡發揚光大,在每區的市場和廣場都設立一些熟食中心供民眾使用,這些熟食中心和香港的一樣,餐桌和座椅都是公用,只是有沒有空調的分別。
123
上面小型張上有兩種食物 1 2 在澳門的2019年的郵票現身了,而老實地說澳門的票圖更為豐富,最少我們能夠看到這些食品的製作技巧。而澳門因其深受葡萄牙文化影響,有不少食物在葡萄牙傳澳後在地化,例如起源於 3 貝倫的葡撻。

4 5 6
星嘉坡政府為宣傳申報「小販文化」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印行的宣傳明信片。
2019年星嘉坡政府竟特別把這種小販飲食文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街頭飲食文化和衍生出的熟食中心並非只是星嘉坡獨有,就東亞地區而言,香港、澳門、台灣、馬來西亞都有這種特色市集,故在星嘉坡在申報時遭到馬來西亞官方的評擊與及民間的罵戰,經過一年的評核,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後在2020年成功登錄。

無論如何,澳門和星嘉坡的郵票並不逃避以這些市井文化登上郵票上,更甚者「小販文化」就已經是堂堂正正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的郵票設計就能看到這一點,雖然並非是完美,但最少能夠窺探到當地的熟食中心情況,例如說澳門新橋區的 4 三盞燈(即嘉路米耶圓形地)、5 星嘉坡市中心的老巴剎。去年星嘉坡以慶祝登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印行的《小販中心》(Hawker Centre) 郵票就出現了 6 中峇魯市場和芽籠士乃巴剎熟食中心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