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2023年社會雖然回復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前一樣,不過已經人面全非,而網站一如網站通知所預告將不會再作恆常更新,惟這不等於完全終結,各位有時間的話不妨看看舊文,我已經將全部文章重新編輯,最後仍然要感謝各位多年支持。

2022年6月11日 星期六

香港冒起和廣州殞落|《香港館藏選粹-十九世紀外銷畫》
編寫日期|2021/8/6

繼前年的《至樂樓藏品選》後,香港郵政緊接在翌年又再發行「香港館藏選粹」系列,失望地今次仍然並非優先挑選本地藝術作品或物件,而是多幅題材有關十八世紀末廣州作為通商口岸熱鬧景象的外銷繪畫,只有其中一幅是描繪香港開埠初期港島北岸如漁鄉小巷的街道。隨香港二十世紀初躍身成為遠東區進出口重要港口,景象遜即變更。
正如前一篇所說,「香港館藏選粹」郵票系列在選取作品上都忽視本地作品,多次地偏向中國古典或風格作品,與市民認知差距大遠。當然,某程度上中國古典繪畫郵票也能夠吸引到大量中國大陸集郵者消費,郵局也可以從此賺取一些收入。然而,並非所有有關中國的繪畫郵票都能使郵局獲得營收,最少今次的一套《十九世紀外銷畫》已經是經典例子,就中國大陸集郵圈而言,這套郵票並沒有如前兩套般贏得口碑,當中的原因絕非繪畫題材的問題,而是這些西洋畫風並不是他們的心頭好。

典型的中西合壁
畫法:西洋畫比較
講究透視技巧以表達
物件遠近,中國水墨畫
一般並沒這樣畫法,
這幅《廣州陶瓷商店》
店舖地板顯然用錯了
透視以致出現視覺
失調。


1987年《香港舊日
風貌》其中一枚,
這些外國畫師對從
廣州南來的畫師也有
一定影響。

當然在這裡談及賺錢或者不賺錢根本上很無聊,郵局郵票賣很好其實對一般集郵者沒什麼益處,最多升值也是十元八塊而已。至於題材,我想多數人比較在意了,這套郵票共選輯七幅香港藝術館收藏的十九世紀中葉廣州以作畫謀生的畫師,繪畫當時廣州十三行(即現荔灣區)貿易興盛的情況,還有一些民居日常生活百態。不過畫師的畫風卻不是中國傳統水墨風格,卻為迎合洋人買家以西洋畫風繪圖,祇是畫師始終是華人,畫作中融合大量中式技法,形成了當時外銷畫作的特色。至於他們的畫作售賣方式如同香港廟街或摩羅街那些外地遊客必遊店舖一樣掛在牆上任意挑選售賣,而且大多數無從考究作者是誰。隨香港於1841年開埠,這些畫師或其徒弟逐步南來香港謀生,他們亦把香港開埠初期景象繪成圖畫繼續售賣,亦即這套郵票第一枚美利兵房廣東市場

兩幅分別是茶具文物館和香港藝術館印刷的明信片製作的原圖片,再次留意繪畫的透視技巧顯得異常拙劣。特別是屋簷以及對聯的效果。中國傳統繪畫從沒有筆直的直綫概念,初接觸西洋畫法的華人畫師對此並不得心應手。
(現金鐘道),可惜的是就只此一幅而已,但無論如何這些外銷畫和1987年發行的《香港舊日風貌》中四幅畫作與之為不同的創作手法,難作相提並論。

剛才講到廣州的畫師隨香港開埠南來香港,事實上廣州自清朝十八世紀中鎖國政策中唯一對外商埠,這使原本由十七世紀開始繁盛的廣州因集中全國大部分貿易而變得更富裕,只是當時限制外商貿易只可以向指定的商行(即統稱的十三行)接洽,且規則繁鎖,給外商帶來不少不便。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當中除香港島正式割讓英國外,對廣州商貿打擊最大的是從一口通商改作五口通商,結束了廣州近一世紀的壟斷,廣州的商行的生意慢慢被其餘通商城市蠶食沒落,而香港也隨時間逐步取代廣州成為中國南方重要貿易港口。就此,這套郵票巧合在香港停在十字路口等待的時候發行有點借古諷今的味道,以懷緬十九世紀中葉廣州最後繁盛的景象看今日這個原是國際都會的城市只作為廣東省省會-雖然她現今仍然是全中國最富裕城市之一;回看香港從二十世紀後期被稱「亞洲四小龍」之一而享譽全球,至今日自甘淪落至等同中國大陸廣州這樣的國家內一綫都市同樣,以實現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理想,不禁令人感到唏噓。

一如以往,今次郵票原地郵局仍然是尖沙咀郵局,他們每次都這麼樂於助人,親切友善,而且蓋戳也相當漂亮,是值得一讚的。
同之前一樣受版權限制,很多圖都沒有明信片售賣,唯一能做的是使用郵政局同時出版的郵資明信片,版面關係就只選取其中四幅原圖片,全部都是蓋尖沙咀郵局首日日戳。

循例都要有一枚實寄封助陣,今次仍然都是寄廣州節省時間,地址上中山八路也是在荔灣區,蓋到原地到達戳是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