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Y2K的世代,手寫書信似乎已經是一件奢侈事,何況是完整的把一封信寫好然後放入信封內貼上漂亮的郵票丟進郵箱內寄出,試想想有多少年沒有收到親友的書信?如果要把這些書信上的郵票剪下收集,要填滿一版集郵冊都是這十年世界各地發行的信銷票我想是有一定難度。 | ||
---|---|---|
洗郵票說易不易,但也沒 太大難處,不過就是 頗為耗費時間了。 我的倫敦朋友退休後除 社區服務活動外,其餘 日子就是在家「整理」 郵票,看圖似乎沒完沒了。 大多數的玩家都只喜歡 郵戳佔圖案的一角,但有 不少人偏向完整的郵戳 落在郵票中心,這些 郵票都稱為「牛眼戳」, 這種玩法在歐洲大陸和 北歐極其流行。 西非國家布基納法索一枚 2010年發行的勸人捐血 郵票,圖案繪畫完全 無視透視技巧,以致 看上去物件被歪曲了。 瑞典在2018年的一組 國家銀行成立350週年 郵票係運用三色以數字 及符號砌出郵票面值。 要注意世界各國已流行 用噴墨郵戳,舊票質素 有所下降。 |
作為網主,理應很關心一下自己的網誌有什麼文章能比較吸引觀眾,特別是絕大部份首次參觀者都是經Google搜尋到這裡,而並非靠口耳相傳或近一年新開的Facebook專頁:雖然這部分已經攀升不少。可惜是Blogspot的數據略嫌簡單,未必緊貼到來訪者是想看什麼,不過是倒是發現一篇2018年的文章《Basic:郵票就是寄信用》曾經頗受歡迎,到目前總觀看次數仍然是頭五位之內,令我有興趣研究為何這一篇「自己把郵票貼上信封寄給自己」的智障文章(除了自戀,應該沒有人會自己給自己寄信)可以吸到這些人觀看。
在現今大家都使用網路進行溝通,去郵局買一堆郵票貼信寄這行為真的很落後,很「old-school」,星嘉坡郵政在2014年就在調整郵費前作一次調查,得出國民每年平均只寄出六封郵件。相隔六年,莫講話星嘉坡,就算是香港以至全世界人均應不會達每年六封信吧。更實際的例子是在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下,大家要郵寄物資,新一代連包裝和填地址也不懂;美國郵政更直指年青人不懂郵寄答題紙甚至選票。種種原因下從普通信封上獲得使用過的一般郵票甚至是特別郵票便困難重重,可恨的是上段提及的玩家仍堅持應該收藏新郵票,因為「新郵票的數量肯定比舊的少」。 大中華區這些骨灰級、投機玩家的歪理一早就自打一巴了,如果要計算的話恰巧是「舊票的數量必定比新票少」,他們口說新票保值,實際都會是放三五七年然後自己以原價至六折蝕讓,這些折扣郵票就跌進網購商家用作貼包裹用途,永不返回集郵者手中。可惜無論他們怎樣放售,仍然離不開「舊票必定比新票少」定律,因為信銷票落入收集者的機會太渺小,也不要忘記收信人也未必一定是集郵者。有一個事實是在國際間網路拍賣中,千禧年之後部分國家的信銷郵票往往可以賣得高價並且競爭者眾,當然這似乎不包括仍有一定數量信銷票出現的日本、美國、澳洲、星嘉坡以至香港和台灣。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信銷舊票往往都比完美新票高,還是有價有市。 我不會在這篇文章教大家怎樣洗浸郵票,這個走上YouTube 就有,但現實中就是有兩個更重要難題要解決:第一是怎樣獲得近年發行舊票,以現行郵局的實際情況,都絕少主動售賣普通郵票甚至特別郵票給顧客,當然你要的話也樂意賣給你,然而通常都會即時打印一枚貼紙直接貼在信封上就算。所以與其被動在等信箱內出現一封貼上郵票的信,不如實際的自製一堆。 第二是怎樣在香港寸金尺土下以最低成本把舊票收藏,一直以來上邊的骨灰級玩家都在建議買德國或日本產的郵票簿,把郵票插進插冊就安心。只是這種做法投資甚巨,當郵票數量日多便會變成一個圖書館了。最近因武漢肺炎疫情而買多了外賣,何不把這些外賣膠盒洗乾淨然後放郵票?分門別類放好也所費不多,也很「環保」。進一步的說,如果有一班志同道合喜歡舊郵票的玩家,不妨試一試開一個群組,甚至每月定期找個茶室舉行小聚,交換一下郵票,說說收到的郵票有什麼故事,一邊享受下午茶,消磨一個好周末⋯是的,這是昔日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歐陸集郵會「old-school」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