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一篇《明信片系列:突尼西亞篇》曾提及有些地方未能找到明信片實在感到遺憾,不過隨著整個地球都流行網購行為,大不了都是花點時間走訪「超級市場」補回空白,最近便從當地的集郵者入手數枚原圖片,都是我曾經到訪但未有搜尋到合適好看的。這些明信片看上眼都似乎是近年印製,或許是當地旅遊業再次興旺有關。近年區域性以國家為單位的組織或宗教組織每年從會員國中挑選一個代表城市宣傳所在範圍內的文化活動,例如歐洲便有「歐洲文化之都」,又或者是以宗教計算的「伊斯蘭文化之都」,一個城市也沒有限制能夠得到多少這些名譽,引伸而言有些國家如今次介紹的突尼西亞便會參與多個類似組織了。2016年突尼西亞中部沿蕯發克斯(Sfax)獲選為「阿拉伯文化之都」(Arab Capital of Culture),
蕯發克斯舊城外望一如其他的阿拉伯風格城堡,城內的菜檔,可能是下午時段,顧客不多,和突尼斯市與蘇蕯舊城差很遠。這個稱譽係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1996年開始指定一個以阿拉伯文為主要語言的城市,首個獲選的是埃及開羅。蕯發克斯是繼首都突尼斯市(Tunis)後該國第二大城,雖然城市在未建成時曾是柏柏爾人聚居地,惟建立於849年的蕯發克斯與前者並沒有關係。
當地十九世紀末的東正教教堂(Eglise Grecque Orthodoxe)頗具地中海建築特色。
如同其他阿拉伯城市,蕯發克斯舊城同樣是以城牆圍起而建的風格,這可以參照一下突尼斯市和下面介紹的莫納斯提爾和蘇蕯,然而話雖說蕯發克斯是突國第二大城市,與突尼斯市和蘇蕯比較卻是沒有那種繁囂,相較寧靜舒適,或者是這城則重於港口活動使旅遊業相對並不突出。不過正如郵政局為這次「阿拉伯文化之都」而發行的郵票,有很悠久歷史的麥地那舊城建於849年,繼後至十四世紀出現不少城門,原圖片正是麥地那正門海門(Bab Bhar)。另外右邊一幅原圖片是1906年法國殖民時期建成的蕯發克斯市政廳(Hôtel de ville de Sfax),融合了柏柏爾及法式的風格,雖並非主要清真寺,惟也設了叫拜樓。另一個必然的渡假點是離突尼斯市不遠的小城西迪布賽義德(Sidi-Bou-Saïd),今年又再度發行經典的清真寺郵票。這座清真寺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法國殖民時期已經登上郵票,而製作出的原圖片使用的明信片都是從大街拍攝,今年發行的郵票也是從這個經典角度繪畫,只可惜郵政局選用方型圖幅,令前方大街的景觀裁掉了。不過我就選購的極限片卻是傱寺後的小巷拍攝的明信片,算是比較特別而且有另外一種感覺。
西迪布賽義德小城一偶,此路通往山邊的瞭望台,遊客眾多,拍攝時巧合沒有人而已。